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9 道试题
1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让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2016-09-27更新 | 2126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6届高三高考联考模拟试题分项版专题10历史试卷
2 . 阅读苏联与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及增幅比较表。从表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苏联中国
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1952年1957年增幅(%)
钢(万吨)4301 830326135535296
煤炭(万吨)3 55516 6003686 60013 10098
棉纺物(亿米)26.7839.544838.350.548
谷物(万吨)7 3009 5503116 39219 50519

A.中苏两国重工业发展迅速
B.中苏两国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C.中苏两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D.中苏两国经济结构相对合理
3 . 下表为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
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拖拉机42121
联合收割机2111
电力15107432
石油232121
生铁565432
565432

据此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  )
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
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
2016-03-18更新 | 93次组卷 | 4卷引用:2016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试卷
4 . 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集体农庄私人土地
占耕地面积的比例95%-97%3%-5%
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70%-75%25%-30%

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
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 . 下表反映的是某些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状况,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人均粮食产
量(千克)
人均肉类产
量(千克)
1928—1929年47035
1930—1932年46020—25
1933—1937年440—145015—20
1938—1940年420—-43025

A.“大肃反”波及经济领域B.农业为工业化交纳“贡税”
C.西方对苏联实施经济封锁D.苏联经济孤立于世界市场
2014-04-16更新 | 9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强化练习: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6 . 下表体现了1928年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其变化原因不包括
1928年1932年1937年
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53221
机器制造业42121
电力107432
A.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B.欧美遭受经济大危机打击
C.苏联对德作战的军事需要D.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推动
7 . 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巍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新经济体制
9 .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
(2)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
(3)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2010-06-13更新 | 16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