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乃至世界都有面临危机和压力的时候。应对危机需要“选择性变革”。真正的挑战恰恰在于,在危机中如何取舍,想清楚哪些部分运作良好、不需要改变,哪些部分不再可行、需要变更。他们必须判断,哪些零件可以留下并适应全新的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鼓足勇气去辨认那些必须变革的方面。这就要求国家找到符合自身能力的新方案,来适应当下的自己。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曾楚媛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谈谈你对材料观点的认识(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后,农村富裕农民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联共(布)领导人看待这一现象意见不一,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同时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工业建设资金的积累。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邓倩《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
2018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

2018-02-06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