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三是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很明显,苏联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使苏联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斯大林模式:苏联强大与衰落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分析由“直接过渡”转向“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2 . 针对斯大林模式,学者阿伦特指出:“在极权主义统治的国家,国家只是一种门面,它掩盖了统治的真实核心:秘密警察和某个领袖。”该学者意在强调斯大林模式(     
A.凸显了集体主义的观念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体制
C.迎合了领袖的意志品质D.造成了政府与人民疏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与1932年相比,苏联1937年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情况如下:针织外衣增长2.86倍,针织内衣3.08倍,砂糖1.92倍,糖果点心0.81倍,灌肠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长、短裤子0.97倍,自行车3.2倍,留声机10.7倍,手表7.2倍。这说明苏联(     
A.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轻工业有所发展
C.斯大林模式消极作用明显D.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2022-10-20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启后卷)
4 . 据统计,1927年苏联粮食收购数量为520万吨,1928年为635万吨,1929年为1362万吨。这一现象(     
A.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B.为苏联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缓解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34年7月,斯大林在接见英国作家威尔斯时说:“工程师、生产组织者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而是按照领导人的命令、按照国家的利益所要求的去做工作的。....不应该认为技术知识分子能起独立的历史作用。”斯大林此说旨在(     
A.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初步建立起新经济体制的框架D.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34年2月,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要求消费品生产以高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进行,但到1939年,重工业超额完成计划,轻工业则没有完成计划。这说明,当时苏联(     
A.已认识到工业结构失衡的弊端B.将建设重心转向了消费品工业
C.受到了西方工业化模式的影响D.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合理化调整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摘编自【俄】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普京认为“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2-07-0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图所示是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时的一张照片。图片所反映的事件可以用来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到了广泛支持B.列宁为消除大饥荒采取新经济政策
C.苏联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长期滞后D.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2022-07-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6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工业化时期苏联所引进的技术项目中,70%以上是美、德两国提供的。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1932年上升到1/2左右。与此同时,苏联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在苏联各地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约2万人。19291931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实习和留学,还订购了大量外国技术书刊。然而,苏联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装备时,指导思想上还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截然对立方面,因此,尽管苏联在实际上引进了众多的建设项目,但在理论上始终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开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也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对外开放的坚定政策。

——摘编自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苏联兴亡史纲》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2-07-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春,苏俄国民经济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艰难困苦,引发了多起动乱和喀琅施塔得叛乱。列宁认识到: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严重脱离实际。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付秀萍、王印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材料二   苏联的工业化计划是在1929年4月联共(布)大会上进行研究、苏维埃作出立法决议。斯大林一贯地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入,并保证其以最快速度发展。苏联工业化作为一个运动的全面开展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于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由1917年的不到3%到1937年上升为10%,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022-06-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