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苏联(俄)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粮食政策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调整(如图所示)这些政策
A.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是苏联(俄)发展历程的历史见证
C.以牺牲农民切身利益为代价D.是计划经济体制推行的具体表现
2 . 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外有英美等国的武装干涉,内有反革命叛乱,物资匮乏,为了解决内忧外患,苏维埃政府(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推广玉米种植运动
3 . 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2021-03-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与此相关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俄国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
2021-02-03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0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合格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
1928425.1355118.217330
19401831.716592.327.159564
增幅(%)330.08367.2549.09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2020-11-25更新 | 334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2018年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单元过关与随堂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6 . 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020-10-05更新 | 6144次组卷 | 54卷引用:海南省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
7 . 经济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苏联(俄)探索了一条独特的治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列宁开始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和道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即1922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增长36.6%,农业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谷物产量仍增加了20%。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工农关系明显好转。

——摘编自田恬秀《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实行使苏联摆脱了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苏联实行这一模式后,以10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即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作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材料三   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吴恩远等、陈叶军采访整理《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的措施及其局限,据材料,概述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最佳模式的理由。
(2)据材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经济上迅速取得成就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试指出苏联经济建设对当时治国理念的启示。
2020-07-2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在此背景下苏俄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D.垦荒和种植玉米运动
2020-07-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20年7月,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B.重申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
C.恢复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
10 . 列宁说:“实行国家粮食垄断,在我国已有法律明文规定,可是实际上每走一步都遭到资产阶级的破坏。”这说明,当时苏俄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推行新经济政策
C.尽全力实施斯大林模式D.着手赫鲁晓夫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