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下表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思想界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这反映了
评价出处
“苏俄行共产主义深感困难,乃改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与廖仲恺书信
“苏俄现状是共产主义大失败”梁启超《刘勉己书论俄问题》
苏俄政府向着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将来变为社会主义的李达《俄国的新经济政策》

A.文字评价必须与实物史料互证B.历史评价都是历史事实的呈现
C.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客观性D.不同评价彰显历史事实多样性
2 .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之一,他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给其他国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914年,改名叫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的意思。

——摘编自《俄罗斯历史——圣彼得堡名称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列宁当时希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用国家法令来消灭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全国统一的计划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变成了直接的行动。

——张传平《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与理论价值新探》

材料三   1921年初,列宁开始构想一个包含多种经济成分的新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开始探索在没有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杨军、梅荣政《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思想内容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史实,分析说明为什么彼得格勒改称列宁格勒?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直接过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直接过渡”带来的结果。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在农业、工业方面的具体举措,结合所学分析“新的经济体制”实施的意义。
2022-05-02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2021-06-15更新 | 4333次组卷 | 35卷引用: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
2021高三上·浙江·专题练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021-08-07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之一,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给其他国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材料一   列宁当时希望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通过用国家法令来消灭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全国统一的计划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把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变成了直接的行动。

——张传平《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与理论价值新探》

材料二   1921年初,列宁开始构想一个包含多种经济成分的新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开始探索在没有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杨军梅荣政《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思想内容》

材料三 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直接过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直接过渡”带来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在农业、工业方面的具体举措。结合所学分析“新经济体制”实施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
2021-01-0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15世纪末至l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   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   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因。1924—1925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7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现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019-06-04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6月浙江历史高考变式题(主观题部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