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工业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下表所示为1926年和1939年苏联人口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年份总人口(亿)城市人口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亿)占比(%)农村人口(亿)占比(%)
19261.470.2617.91.2182.1
19391.710.5632.91.1567.1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B.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C.加速发展战略成效显著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
2 .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实现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苏联的经济现代化探索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二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19212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材料三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1319281932年①1937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拖拉机不详42121
电力15107432
石油232121
55543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材料一表述的苏俄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通常被称为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3)材料三反映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方针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
3 . 从1922年开始,苏俄接收德国人帮助建设工厂和企业。到1929年以后,苏联接受的西方国家技术援助80%来自美国,这种技术引进持续到冷战中期。这说明了苏俄(苏联)的经济建设
A.利用了国际局势的变化B.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
C.受益于冷战政策的实行D.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4 . 据统计,从1928~1933年,苏联生产资料生产增长1.7倍,消费资料生产只增长56%。重工业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1933年的53.4%,轻工业则由50%以上降为46.6%,甚至食品生产和加工工业大部分产品还未达到1913年的水平。这说明苏联
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B.计划经济使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D.工业结构中明显的比例失调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1937年—1990年美国、苏联、英国、日本四国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统计表。其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国家是
年份国家
1937年17.75.813.251.4
1950年27.34.816.687.8
1970年11693.328.3119.3
1990年154110.316.589.7
A.苏联、英国、日本、美国B.美国、苏联、英国、日本
C.美国、苏联、日本、英国D.苏联、日本、英国、美国
2021-04-19更新 | 492次组卷 | 1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6 . 如图所示是创作于1932年关于加快电气化建设的苏联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
A.说明电气化建设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B.表达对高标准完成“二五”计划的决心
C.弘扬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D.推动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的转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新政最常见的批评是指责它未能有效地复兴和发展美国经济。然而新政对美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方式产生了多方面的长期影响。它都提高了工人、农民等新劳动群体的地位。它对西部、南部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它增加了联邦政府的管理功能,协助稳定了以前问题众多的股票市场、银行系统筝领域。它还制定了新的联邦财政方针,使政府在战后有效地推动和管理了经济的增长。新政还通过各种救济计划——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为联邦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彻底改变了政府不愿为穷人提供官方资助的传统态度。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

材料二   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其中大部分是由美、德提供的。1931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出口量的三分之一,而1932年则上升到二分之一左右。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约2万人。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苏联还必须培养出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本国专家。斯大林于1931年2月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1935年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要有精通并十分内行地运用这种技术的干部。苏联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在指导思想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即把独立自主同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截然对立起来,在实践上也没有形成一种坚定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装备不过是权宜之计。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8 .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略上美国和苏联走出两条不同的道路,为了发展经济,各国的发展道路不断改革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9月,英国脱离金本位。英从1英兑换4.86美元,几天之内跌落了25%,达3.75美元。英9月贬值后引起的美元升值,使美国出口盈余大幅增长,但是同期的经济指标却显示出相反的走势,商品价格、就业率等指标跌落的速度比英贬值之前更快。1932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25%。但是,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表现当时的悲惨情形。25%的失业率表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失业者,而且是长期失业。领取救济品的人排着长龙,许多人因无法偿付贷款而被迫流离失所,悲观、绝望的气氛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采取了一种新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1931年,苏联购买机器设备的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苏联逐渐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工业总产值占欧洲第一位。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三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一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时一样。

——摘自罗斯福《就职演说》

材料四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ニ。…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决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为了“应付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2020-08-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试图打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B.主动修复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抓住经济危机的契机发展工业D.已经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
2020-08-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但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不得不再次实行商品配给制。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   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战略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在“一五”计划中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