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工业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地说明了明清中国吸纳了当时全球巨量的白银。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

——摘编自陈昆、汪祖杰《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的考察》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苏联实现了一种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同时,美苏复交、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加入国联等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当时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妇女地位有较大提高,并认为苏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充满了美满的、愉快的家庭生活”,苏联教育是“计划着去迎合苏联人民的需要的”。当时中国知识界介绍评论最多的是苏联取得成功的法宝一计划经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内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计划经济思潮,这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希望中国迅速强大抵御侵略的愿望。

——摘编自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白银“吸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介绍和评论苏联的角度,并分析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原因。
2 . 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反映了
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B.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C.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
D.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3 . 据记载,从1927年开始,苏联贸易人民委员会经常要定出每年的出口古董计划,1928年1月人民委员会甚至作出了加紧向国外出口和销售古玩和艺术品的决议,结果是苏联大量的古董、油画被出售。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最有可能是
A.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
B.宣扬社会主义艺术成就
C.争取西方国家外交支持
D.筹集T业化建设的资金
2018-02-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4 . 据《全球通史》记载: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坦率地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苏联当时面临“很多新问题”的根源是(   
A.严重的国内民族纷争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与美国全面对抗处于劣势D.国内政局时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