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二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持续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点: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20世纪90年代,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摘编自任素君、郑旭东《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边界从一国国内拓展到国外的过程。市场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框架来规范其交易行为,这种国际间制度框架的形成属于经济一体化的范畴。国际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某个中心国家(一般指霸权国家)的国内制度向外延伸来形成,也可以通过世界经济中参与国平等协商而产生。

——摘编自雷达《国际经济协调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什么问题?这一做法的影响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战后对经济的不断调整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学知识,指出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三大组织。
2 . 下图为苏联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人民群众热情讴歌农业集体化运动B.集体农庄符合苏联模式的要求
C.反映出集体农庄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集体农庄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022-12-20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从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数百万,但是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在1928年到1940年之间,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甚至还出现了严格的法律限制工人的迁徙自由。随着快速工业化的进程,农业集体化也以同样的速度开展起来。集体化就是一个要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的体系。斯大林的计划遭到了农民的强烈反对,他们采取囤积粮食和杀掉牲口等方式加以抵制。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

——摘编自杰克逊·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材料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就已出现物质基础,至20世纪初国家垄断资本初具形态,在一战后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它得到较大的发展,逐渐向体系化过渡。国家垄断资本体系的最终形成确立是二战后完成的。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主要条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不能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那样从轻工业开始,而必须从重工业开始”。为了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受命制定五年计划,在计划中对国民经济的投资、工农业的增长比例、冶金、交通各方面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控制数字和发展目标。另外还规定,必须逐步排挤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加强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1932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戴隆斌《斯大林传》

材料二   (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铁为例,五年内炼铁能力增加了280万吨,炼钢能力增加了253万吨。为了统一管理全国的经济,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以一只“看得见的手”调动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需要建设什么工厂、生产什么产品、产品的产量和投资的规模,都由国家通过计划直接安排。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我国GDP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

——摘编自《瞭望》

材料四   (苏联)是“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国家可以有高速增长的GDP,可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最高的大楼,很多的钢产量,可以超过美国的核弹头总数量。……但即便是在苏联最辉煌的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工人的工资水平仅为美国工人的31%,居民消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33%。

——摘编自金雁《苏联解体20年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一五”计划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模式和中国改革的不同结局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2-05-18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实现集体化的方针。下表所示是1928~1932年集体农庄的建设情况,这一情况
1928年1929年1930年1931年1932年
集体农庄数量(个)33 30057 00085 900224 500211 100
农户集体化的百分比(%)1.73.923.652.761.5
集体农庄播种面积占全部
农民播种的百分比(%)
1.23.630.963.075.5
A.迎合了苏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B.源于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体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了失衡D.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6 .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A.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C.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D.在制定的时候存在随意性倾向
7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让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B.机器工业发展缓慢
C.农业机械技术水平低D.固定粮食税的实行
8 . 1927年苏联的农户由一战前的1700万户增加到2400万户,生产的粮食由战前的25亿普特增加到40亿普特;但运出农村的商品粮却由战前占粮食总产量的26%下降到11.1%。而城市和工人人数的增加急需商品粮供给的增加。这一形势说明苏联
A.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国情B.迫切需要变革生产关系
C.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显现D.国家工业化目标已完成
2022-03-21更新 | 293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这一制度
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2022-03-0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社会现象。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现象11930年许多苏联农民屠宰自己的牲畜,提出的口号是:“杀吧,这些不再是我们的了。”仅2—3月全国就有1400万头大牲畜被屠宰。
现象21933年美国一些农场主和农民屠宰和活埋了大量牲畜,并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A.应对经济危机的相似做法B.美、苏两国畜牧业发达
C.对本国发展道路合理探索D.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反应
2022-02-14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