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加以阻挠。”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材料三(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已经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企业的计划不切合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材料四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9月全会上,他提出要种植玉米。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农业政策。
(2)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2018-12-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后,农村富裕农民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联共(布)领导人看待这一现象意见不一,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同时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工业建设资金的积累。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邓倩《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