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斯大林把农业看成是国家工业化的手段和工具,农民则把集体农庄制称为“第二次农奴制”。他们的这种认识反映了
A.国家限制农民人身自由B.农民利益受到了损害
C.集体农庄生产水平不高D.封建农奴制依然存在
2 . 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2.71.7
1932年14.861.5
1937年56.1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2021-07-08更新 | 8621次组卷 | 7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诺夫(苏联作家)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当夜幕降临时,能够听到难以压抑的杀猪宰羊的叫声,村里的树挂满了肉。农民提出的口号是:“杀吧,这些不再是我们的了。”这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实行自愿加入的原则B.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侵犯了农民的利益D.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2020-02-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铁人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A.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C.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D.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019-11-01更新 | 576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请将左边的经济政策与下边其相对应的领导人名字进行连线
2019-08-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农业建设中应吸取哪些经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后,农村富裕农民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联共(布)领导人看待这一现象意见不一,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同时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工业建设资金的积累。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邓倩《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9 .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苏联为发展工业,向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2019-05-21更新 | 335次组卷 | 2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