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赫鲁晓夫传》作者麦德维杰夫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充满了局限。他认为随着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的确定,“个人专断”“唯意志论”也日益增长。这样的思想让他在改革之时“给了社会一点自由,但随即又自己拧紧了水龙头”。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延续了个人专断的作风B.完全继承了斯大林体制
C.政策前后摇摆不能坚持D.对体制的弊端认识不足
2 .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从农业着手进行改革,如扩大宅旁园地,提高农产品价格;把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从“贡税”关系拉回到以物质利益为主导的经济轨道上来。赫鲁晓夫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扩大农业种植的面积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保护农村的私有财产
3 . 赫鲁晓夫时期经济理论讨论十分活跃,特别在商品货币关系等主要问题上,苏联学者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尽管受历史条件的影响,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毕竟让人们有可能根据实际已变化了的情况去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改革
A.引发了苏联思想大解放B.否定了计划经济模式
C.冲击了斯大林经济理论D.认可了市场经济体制
4 .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做的总结报告中提到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缺点和错误,并提出要干部们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据此可推知,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会
A.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取消集体农庄制度
C.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D.放松对农业的控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表中数据反映出
A.苏联经济改革略有成效B.苏联工业化得以实现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新经济体制效果显著
2021-05-24更新 | 602次组卷 | 9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57年,赫鲁晓夫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组”,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改组后,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从部——总管理局——企业,改变为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局。这次改组旨在
A.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
C.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D.推动经济管理的市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苏联1950-1963年的经济数据。由此可知,苏联
A.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B.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
C.彻底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D.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棉花平均每亩年产量要达到60斤、80斤和100;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垦荒规模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面积的1/5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9 . “如同社会发展是永远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样,斯大林去世后,消除斯大林个人给苏联社会主义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改革斯大林体制,都只能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从当时苏联社会实际出发,逐步进行。”材料意在说明
A.斯大林体制不符合时代要求B.赫鲁晓夫不想突破斯大林体制
C.苏联解体源于斯大林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源于时代环境
2021-01-15更新 | 268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10 . 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的是
A.赫鲁晓夫B.勃烈日涅夫C.安德罗波夫D.戈尔巴乔夫
2021-05-14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