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苏联努力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C.苏联改革完全模仿中国农村改革D.农业集体化造成生产积极性低下
2 . 下表反映了1981-1990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
1981—1982年1983—1988年1989—1990年
国民收入指数0.961.110.91
固定生产投资指数1.031.121.13
固定生产产出指数0.990.930.92
材料消耗指数1.051.041.07

上表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有所发展B.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C.经济面临停滞D.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2022-08-10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主张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022-07-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二   1985年的四月全会上,苏共中央提出了“加速战略”(即“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加速”口号反映了苏联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的愿望,但这一发展战略仍然是不计投入成本的,只强调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逃脱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片面增长的老路。198623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在批准“加速战略”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反映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层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的心理:乐于制定宏大的战略,而不是艰苦细致、脚踏实地推进改革与发展。几年后,随着政治斗争的激烈,这些宏大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便被束之高阁。

——摘编自张树华《苏联经济是怎样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
A.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C.都企图改革斯大林模式D.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6 . 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试图突破计划体制B.改变所有制的问题
C.以发展重工业为主D.优先解决农业困难
7 . 1989年,邓小平同志对来华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说道,现在的中国和苏联就像两辆车,正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要想让车平稳地转向高速公路,就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邓小平此语意在强调
A.中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B.中苏两国开始达成亲密同盟关系
C.建设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D.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收效甚微
8 . 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战略”,该战略将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上。据有关资料记载,1987年苏联重工业比重超过了战时1945年74.9%的最高水平。这一战略的实施
A.背弃了科学社会主义B.夸大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带有严重主观随意性D.加剧了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9 . 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
10 . 1985年,戈尔巴乔夫刚上任,就果敢地撤换众多加盟共和国领导干部,其意图是为了把那些“阻挠执行新任务的人调开”,以推动改革,但他这一做法是对民族因素考虑不周的体现。他的这一做法
A.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B.片面发展军事工业
C.未敢突破斯大林模式D.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