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周期性复发现象,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概念,其主张可以被粗略地概括为反精英、反建制和激进民族主义(例如排外和种族歧视)。它一般出现在社会转折期,并常常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新的社会问题相结合。每当一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民粹主义就存在滋生的条件,而当下的新民粹主义不仅与全球化同步,还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叠加,致使经济、社会与政治等因素深度交织。随着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加上国家治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得以借势崛起。反对外来移民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文化政策、反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经济贸易政策、反对体制精英和富裕阶层的自由民主体制,构成了当前欧美右翼民粹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

——摘编自吴宇、吴志成《全球化的深化与民粹主义的复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粹主义”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3-14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各国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战时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急剧扩张,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野心越来越大,在对外政策上,从战前的孤立主义,迅速转向全球扩张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美国在带头筹建联合国、争夺国际政治霸权的同时,还积极筹划在战后世界的经济领域中建立美国的霸权地位,打算从金融、投资和贸易3个方面对外扩张,而这3个方面都同确立美元霸权地位有关。

——刘绪贻《美国通史》(第6卷)

材料二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它是以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和具有的新特点作为基础的,并使之与过去的以宗主国为核心的经济集团有了很大的不同。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变化,使世界范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经济领域;世界经济当前的困难局面使市场问题更加尖锐和突出,这些使区域集团化得到了新的推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既有加强地区性经济分工与协作推动多国经济加速发展的一面,也有使统一的世界经济发生一定割裂的一面,其利弊需要作具体的分析。

——王怀宁《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国际社会围绕经济全球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习近平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筹建联合国的设想源于哪次国际会议,列举美国通过联合国表现其霸权主义的历史事件。并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上建立霸权地位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指出全球化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的原因,并简要分析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所产生的“利弊”。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法国机器工业逐渐排挤家庭手工业,棉纺业完全机械化,农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但第二帝国仍旧沿袭过去的保护关税制,这不利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不利于进口更多原料。为此,拿破仑三世于1860年与英国签订商约,实行自由贸易。英国对法国的丝织品、化工产品和水果实行免税,法国对英国的原料与食品实行免税,对工业品、煤和铁减税。后来,拿破仑三世陆续与比利时、普鲁士、瑞典、奥地利、瑞士、荷兰、意大利等国也订立了同类条约。

——郭华榕《拿破仑三世的经济治国政策》

材料二   WTO在实施管理的贸易协定与协议中贯穿了一些基本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WTO要求成员之间平等,不要歧视。WTO负责实施管理的贸易协定与协议强调了“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它还要求成员方通过谈判,互相承诺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如数量限制、进口许可等)。各成员方应避免采取扭曲市场竞争的措施,如以倾销、补贴的方式向其他成员方销售商品。WTO通过与联合国、地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沟通,共同解决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

——摘编自胡建淼《政府法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拿破仑三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并分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的关系。
4 . 随着全球海路大通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各国也因此经济上互相依存度剧增,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愚蠢的“权宜之计”——“教皇子午线”的划定:数世纪前,当西班牙和葡萄牙为殖民利益吵闹不休时,教皇大笔一挥把世界地图划为两半,于是西班牙得到了美洲,而葡萄牙霸占了东半球。后因教皇偏袒,西班牙得寸进尺,几经变动,矛盾丛生。一条人为的分界线并不能够阻止其他国家对财富的争夺,随着新航路的进一步开辟,越来越多的国家(如荷、英、法)加入了探索新世界的行列,尤其是欧洲将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摘编自郭方《全球通史(少年彩图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漫画说明:在名为《和谐之桥》(PONTDELA-CONCOED【法语】)的漫画中,法国外长舒曼(SCHUMAN)正在指挥起重机架设“煤钢计划”(COALANDSTEELPLAN)的桥梁,深壑对面的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ADENAUER)也在积极配合施工。但是,在他们中间却隔着深深的沟壑,沟壑壁上写着“猜疑”(SUSPICION)和“不信任”(MISTRUST)。这正表明,西欧联合之路,德国是核心,法德和解是关键。

——节选自《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经过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此后帝国主义各国间包括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等各种矛盾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到21世纪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但人类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整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阅读材料一,概括早期殖民国家“探索新世界”的手段和方法。结合所学指出这些手段和方法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967年以法德为代表的六国成立的欧洲新联盟名称。进一步概括当时世界格局下除欧洲外多极力量的成长。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成立的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分析说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何更适应时代潮流。
2021-09-04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这个时代的众多动乱均由两大相互对抗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引起。一方面由于现代通讯媒介、跨国公司以及环球飞行的宇宙飞船,现代技术正前所未有地将全球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全球又因那些决心创造自己未来的、沉睡至今的大众的觉醒而变得四分五裂。现代冲突的这种历史性根源可以追溯到1500年以后的那几个世纪;在那几个世纪中,西方探险家和商人首次把全世界所有居民联系在一起。直至今天,我们仍要面对这种决定性的影响,无论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埃及记者默罕默德·海卡尔写道:“陷入重围的民族主义已坚强起来,准备为未来而不是为过去背水一战。”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正在进行的战斗的结果日益变得捉摸不定。事态已经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看起来简单、明了。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和应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时刻,它绝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对抗的问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据材料,概括导致当代“全球统一起来”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指出材料中的“现代冲突”是什么?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不仅仅是东西方之间对抗的问题”这句话的理解。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正在进行的战斗”?
2022-02-20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6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共和国70年的历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对华进行了大量的项目援助,分批派出千余名技术专家到中国进行指导,同时向中国各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科技资料。

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遵循“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进行技术创新。但科技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科技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上世纪90年代的“以市场换技术”虽然在短时间内使我国获得了一些技术资源,但是也使中国形成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同时,大跨国公司的进入对当地市场构成了冲击,外资企业的垄断局面对本地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大大弱化了技术引进效果。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国内企业不得不直接与发达国家企业展开直接竞争,进一步突显了进行自主创新的紧迫性。

当前,科技创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创新战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谋求在未来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最近几年,全球研发投入始终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各种创新资源主要流向空天地探测、人口健康、清洁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势必加速形成全球创新新格局。

——摘编自程磊《新中国70年科技创新发展: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国际因素。
(2)材料中“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策略得益于中共哪次会议的什么历史性决策?
(3)据材料概括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我国加快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
(4)科技创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该如何应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夷夏之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农耕经济所哺育的先进的农业文明,同周边民族的游牧经济及其游牧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四方夷狄十分强大,中原华夏诸国不得不增强团结,共同对付四周夷狄。孔子明确表示内诸夏而外夷狄,认为当时中原的些国家能够以礼乐制度治理社会,文明程度高,是诸夏;而周边各族各国则没有礼乐制度,是夷狄。孔子认为,夷狄可以被化,夷狄可以进为华夏;华夏僭乱,亦可以退为夷狄。孟子强调要用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来改变四夷,把四方之民纳于华夏文化之下。

——摘编自韩星《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材料二作为一种世界秩序主张,天下观首先是一个制度世界,它关注的是如何在不同特征群体、不同层次的群体之间建立起和谐秩序;其次,它主张在”“”“天下建立渐次演进的良性秩序;最后,它重视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天下秩序。全球化背景下,从国际体系的转型到现代性的危机,一系列治理难题推动了天下观这一古老理念的复苏与重新解释。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希望树立积极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为全世界人类的普遍利益作贡献。

——摘编自耿鹏涛《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辨"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践行“天下观"以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提高关税。高关税严重影响了美国国际贸易,1929年,美国出口贸易总额为53.47亿美元,到1932年下降到16.67亿美元;同期进口贸易总额则从46.63亿美元下降到13.43亿美元。虽然世界经济危机也影响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购买力,但高关税政策无疑是美国对外贸易下降的直接原因。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反响,挫伤了各国为消除关税壁垒、降低关税而达成国际协定的信心。各国纷纷效仿美国,普遍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32年世界贸易总额降至1929年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关贸易》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发展概况

19791988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100亿美元。
19892000中美经贸矛盾争端不断,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美贸易额从1989年的122.5亿美元增加到2000744.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20012016中美经贸关系一直处于竞争与合作同在、摩擦与对话并存局面。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2017年至今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启用第6次“301调查”,并进行反补贴反倾销和“201调查”“232调查”“337调查”等,对中国挑起贸易战并不断升级,中关经贸关系进入正面对抗期。

——摘编自杨枝煌、杨南龙《19492019年中美经贸关系基本图景及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中美贸易的发展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贸易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技术通过扩散对霸权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荷兰、英国,还是美国,技术扩散都在其崛起阶段提供了主要的推动力,并为之自主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霸权兴衰更迭的不同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175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时代,更是建立在众多他国技术的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先进技术大量涌进英国,并被整合与补充,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在权鼎盛阶段往往会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如英国),这种政策有助于推动霸权国商品、资本等的自由流动,支撑霸权国家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导致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扩散,导致潜在的党争对手从技术扩救中获利。而在霸权的维系与衰落阶段,则往往会采取较严格的管控政策。

——据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等整理

材料二 民族国家的出现,技术扩散逐步受到国家的主导。英国造船业的兴起,是从模仿荷兰的先进造船技术开始的。特别是在1688年荷兰总督威廉就任英国国王后,大力鼓励荷兰熟练工人去英国工作,进一步加速了造船技术向英国的扩散。1790年,英国的“叛国者”——塞尔斯莱特将英国新式纺纱机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与相关知识熟记于心后移民到美国,并在美国成功仿制出新式纺纱机,成为美国近代棉纺工业的先驱。

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中间品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工业化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技术通过进口对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较大的正效应。

——摘编自赵朝龙《近代霸权兴衰与护持的技术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在霸权兴衰更迭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不同时期国际技术扩散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国际技术扩散的影响。
10 . 世界联系与发展

至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于是美洲的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有三四百吨(后来达上千吨)的帆船往来,有时一艘,有时多至三四艘,每年六月左右(因六、七月以后有风)运货返美洲,持续250余年,直至19世纪初。

菲律宾有大量由美洲运来的银子,中国人极感兴趣,当时国内银子供不应求,菲既多银,为极佳市场,故运去大量货物(如生丝及丝织品)及军用品(如火药原料硝石及铁等)。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逐渐形成。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19世纪,英国、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家在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和东欧寻找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例如,纺织业的机械化导致了对原棉的大量需求,这些原棉大部分来自印度、埃及和美国南部。与此相仿,新工业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橡胶的需求,传送带和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都是橡胶,而橡胶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时间事件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经安全理事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其他签字国过半数
批准,开始正式生效。联合国作为战后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正式成立
1956年11月联大举行第一届紧急特别会议,建立了第一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196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
1979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国际公约》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
约宣言》
1995年3月联合国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讨论消除贫困、失业等
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发展问题哥本哈根宣言》

有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首先,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世界贸易、金融、对外投资的空前扩大等,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于主导地位。再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协调机制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的。

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首先,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只要生产力发展到这样高的水平,就会出现经济全球化。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当今不仅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无不在发展市场经济。

——摘编自李琮《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不同观点》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16世纪跨太平洋贸易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商业贸易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和所学,说出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并概括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4)概括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两种不同意见,并就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