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之前的国际体系中,西方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现在.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A.全球治理的主体日趋多元化
B.西方定制的世界规则已退出国际舞台
C.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
D.合作取代对抗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
2 .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战争的起因并不是表面上大家公认的雅典破坏停战协定的行为,而是基于斯巴达的忧虑与恐慌:雅典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此论断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若避免此现象,世界各国应注重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杜绝各国矛盾冲突
C.承认彼此的政治制度D.提高自身综合国力
2020-04-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到要求。

材料   大英博物馆有两件特别的文物。一件是在非洲馆的来自埃塞俄比亚一个基督教堂的圣坛服装年代大约为1700年。这件衣服的料子是中国的丝绸,但是由来自也门的犹太织工织造的。另一件来自关于毛泽东事迹的展览,那里展出了一块墨西哥银元,铸造于1896年。之后,在中国的一个通商口岸,一个中国商人在这块银元上打下了自己的印记,表明他以个人的声誉担保这块银元的重量和成色。又过了一段时间,这块银元被印上了“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字样,变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个革命根据地里的流通货币。

——摘编自《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你所提炼的议题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清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4 .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这些变化说明
A.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B.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动力
C.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加强D.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全球化
5 .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发展角逐中,发展中国家付出巨大代价,“平等”参与,却由于自身综合实力的薄弱得不到平等回报,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于是,不堪忍受的经济处境迫使他们高举经济民族主义大旗,尽管有时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极不合拍的。

——摘编自张志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因和表现》

材料三   如果要想维持全球化带来的进步,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责,国家政府无论强(如美国)弱(如伊拉克),都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摆在面前的诸多复杂难题。全球化世界的流行危险将会不断累积,整个世界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摘编自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不断深化向前”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推进“第二波全球化”的主要经济组织。
(2)据材料二,指出全球经济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分析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关系。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本世纪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当今世界,各种峰会接连不断,包括:G20峰会、G8峰会和金砖四国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盟峰会、世界气候大会峰会等。这种状况的出现,最能说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B.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发生质变
C.经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D.对话与合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流
7 . 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活动中日益引起重视的生存策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 通过翻捡当时《中报》《国民日报》等大量珍贵史料,笔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由精英领袖发起的,爱国学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发组织的,采取以“非暴力手段”为主要手段的爱国学群运动。在这场“活刷”中有关各方争先恐后之“统像”跃然于纸上。

——据《近代国家危机中的政府、社会与外交》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国人应对外交危机的特点。

材料二   读下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40年代存在哪些世界性危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社会是如何应对危机的?

材料三   当今世界,“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并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此起彼伏。……新时代的“哈姆雷特之问”,正悄然把引领世界的希望寄托中国。……中国给世界提供的真诚良方是:打造开放共赢合作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独立自主搞好“自转”,又合作率好“公转”。

——《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共同命运中交相辉映》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8 .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
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错误的
③折射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④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和人民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A.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A.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B.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10 . 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过去20年间,全球对外投资增长了6倍,但70%都在发达国家之间。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根据联合国去年的统计,在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了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材料三: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从2003年起墨西哥对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多种农产品取消进口关税,结果,美国、加拿大产品大量涌入墨西哥,造成墨西哥国内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材料四:1981—1985年在美国的危害生态工业的国外投资总额中,发展中国家占35%,日本“最肮脏”生产部门的国外投资中,2/3~3/4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全球每年生产有害垃圾5亿吨,90%来自发达国家,其中大部分被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美国的电器垃圾80%是运往亚洲处理掉的。其中90%又是运往中国处理的。


(1)材料一所示图片分别是哪两个区域化组织的标志?图片一组织建立的标志性意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2019-04-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19年3月月考试题(高一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