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包括《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涉及哲学、逻辑、军事、工程、几何学等,这反映出《墨子》
A.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B.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C.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D.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历史上的“大一统”发生了几次巨大的变化。以下仅举两例。第一是周秦之变。东周“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诸子百家思考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回归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孔子用“礼”维护了社会整合的基本纽带,培养了大一统文明担纲者“士”,用“史”凸显了审判罪恶的特有方式,萃取了礼乐文明的基本价值“仁”。老子强调“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天下心为心”“以无私成其私”。法家擅于君权的运作,主张严刑峻法。秦朝建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编户齐民、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交通、文字大一统,构建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基本框架。但是秦朝的文化整合没有做好,这个任务留给了汉朝,董仲舒构建了天下——天子——天命的神学系统。汉武帝“推明孔氏、表彰六经”,巩固了大一统。第二是唐宋之变。汉朝之后,儒家经典成为选官依据,手抄成本较高。豪族投资文化,建立起累世经学甚至累世公卿。但豪族士大夫祖尚浮虚,不堪重任。李唐一族“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颓废之躯”而崛起。但如何瓦解豪族势力?如何真正大一统?这是科举制度建立的逻辑,也开启了中国的平民时代。但唐宋世风也面临了一个新问题:佛教的兴盛,士大夫崇尚虚无主义,以至于“儒门淡薄难收拾,天下英才归释式”。宋代世大夫寻找的答案一是“祛邪”,重振礼义廉耻;二是“扶正”,学习佛教精密的形而上学体系,建立儒家生活方式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

——节选自李勇刚《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周秦之变与唐宋之变本质区别,并概括先秦诸子的应对之道。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初在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三者的本质差异。
(3)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这一观点,并用史实说明。
4 . 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春秋】老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春秋】孔子)

材料二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战国】韩非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西汉]董仲舒)

材料三 君之无道也多矣,民之不乐其生也久矣!……(君)自尊(注:尊崇)则无臣,无臣则无民,无民则为独夫。(【清初】唐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主张中对“民”的不同态度。
(2)结合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分别说明材料二中韩非子、董仲舒的君民关系主张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有关君民关系的主张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5 .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哲学家们已经努力,不断奋争,为实现学术界的“由虚返实”的自我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形成并促进了清初实学思潮的发展。在清初实学思潮中,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针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积弊,抨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及其禁锢人性的种种劣迹。他们主张的经世致用则突出表现在改革社会的一系列思想之中。在清初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专攻自然科学的科学家。

——摘编自王政尧《清初实学思潮与晚清戏剧文化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初实学思潮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二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

材料三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2002年前)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5)说明材料三和四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怎样的个人品质。
2020-01-3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邻里亲属缺食者,应拨出稻谷借给他们,秋后收还,勿收利息。既仕,必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抚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于民……”理学将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口号,变成价值信仰,反映了宋明时代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理性主义、求真务实。理学家“格物穷理”的思辨方式和学术追求,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索规律;由张载、王安石等思想家发展起来的唯物论思想,引导人们去探索新奇的自然现象。

——摘编自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精华部分》

材料二   他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要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根据历史和现实生活,他们指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这些封建老教条是 “奴隶之道德”,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的。他们把打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时代的圣人孔子,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潮流。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道德建设的内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强调新道德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019-12-21更新 | 107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019-11-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该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可推知,先秦儒家
A.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
B.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
C.倡导唯物主义伦理观
D.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它的产生到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再到它的发展变革,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兼收并蓄和博大精深的特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1)概况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列举每个阶段一名代表人物及观点?

材料: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3)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长盛不衰,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019-11-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