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2021-09-26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物理班)
2 . “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2021-09-08更新 | 632次组卷 | 3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怎样说法家之学,是按切东周时代的情形立说的呢?这时候,最要紧的,是(一)裁抑贵族,以铲除封建势力。(二)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这两个条件,秦国行之,固未能全合乎理想,然在当时,毕竟是最能实行的,所以卒并天下。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法家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法家的上述主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指出李斯、董仲舒提出的不同建议,并说明其共同目的。
(2)指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摘编自张海鹂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19778月至9月,邓小平在北京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尖锐批评教育部思想不解放,并再次强调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的必要性310月初,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高考招生工作的文件,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当年全国高校录取新生27.3万人,于1978年春天入学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得以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
2021-04-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蒙古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追求民主自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在限制君权方面采取的措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黄宗羲的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孟德斯鸠的思想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同境遇的时代背景。
2021-04-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蒙古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发展,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夫之对经学、史学、天文、历法、典章制度、文学、佛学等均有深入研究。他论史的重点放在政治、风俗、财赋、学术,属意于探讨“礼乐刑政之兴废”与“荒隅盗贼之缘起”。王夫之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认为读史不能玩物丧志。

——摘编自聂茂《天地行人:王夫之传》

材料二   明清以经义文章取士,在这根指挥棒下,封建知识分子日日沉浸于经义文章之中,研究文章的遣词用句,立意构思,法度义理,毕竟为古文写作也打下了基础,一旦敲开了世俗之门,丢掉敲门砖,转入古文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科举也把大批读书人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和奴隶。

——摘编自刘运好《先唐文史考论》

材料三   平遥古城具体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古城内的建筑大多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四合院大多四壁高耸、封闭严密,厚重的大门是儒家封闭观念的产物。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治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与哲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义文章”的样式,并概述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阐释:①指出平遥古城中体现“神人共治”思想的建筑,说明平遥古城建筑中蕴含的儒家文化;②指出敬爱堂在西递村中的功能及其名称的寓意,说明西递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2021-04-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对湖湘文化地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宋代书院兴盛并具有显著特点:如书院负责人称之为山长,同时又是主讲教授,他们大多由当时著名学者担纲。宋代书院有一套完整且严格的书院规章,规定了书院办学的宗旨、教学内容、经费管理、教师选聘等内容,不一而足。宋代书院亦是传播讨论学术观点的重要场所。明中叶起讲学书院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讲学书院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讲学,而不是为了科举。清代以来,书院逐渐趋于官学化,课程内容也多为传统的经史之学,书院教育多以入仕为目标。晚清书院改制运动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是倡。一些书院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了办学宗旨,“兴实学而起真才”,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旧式书院专课时文、经史的课程体系逐渐被“中西并重”的课程体系所替代。传统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变的进程并未因戊戌变法的夭折而停滞。19019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自此,延续千年的古代书院制度宣告结束,书院通过向各级小学、中学、大学的转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新式教育的主体部分,使近代学校体系的建立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袁行军《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来中国书院的发展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化的背景。
2021-04-15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2021-04-01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