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老子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由此可知,两者都(       
A.认同德主刑辅B.主张顺应民意C.代表平民利益D.具有辩证意识
2 . 孔庙从祀是指以孔门弟子及后世儒者附祭孔庙。孔庙从祀延续千年,其间以“传道”“明道”儒者居多,如朱熹等。清代,范仲淹成为以事功著称从祀孔庙的第一人,开创了以“行道之儒”从祀之风气。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对改革的推崇B.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范仲淹学术影响扩大
3 . 如图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活动事迹,据表可知
人物国别活动事迹
子夏晋国人孔子弟子,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李悝魏国人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乐羊宋国人魏国国相的门客,后成为魏国名将
吴起卫国人弃儒学兵,指挥魏军屡次败秦,被视为兵家代表人物

A.社会主流思想变化迅速B.儒学成为各家思想来源
C.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D.魏国注重招揽各方人才
2022-04-16更新 | 374次组卷 | 10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梁启超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有过精辟的阐述:“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拋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据此可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
A.推动理学主体地位确立B.对传统秩序进行了反思
C.促进维新变法运动发展D.改变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义的文化包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视角。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文化的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借鉴、吸收外邦文化,同时保持民族主体性、独立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既要慎重总结传统文化,又要虚心学习西方文化,同时更要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摘编自张岱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所示观点的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13更新 | 344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一书中提出“民看吾同胞,物否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爱人和一切物类),张载的这一理念
A.蕴含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C.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7 . 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据此可知,黄老思想
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B.否定秦朝治国理念
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
2022-04-10更新 | 518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春秋》乃“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A.尊崇儒术,统一思想B.天人合一C.复兴儒学D.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2022·江西·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老子反对以德治国,也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老子的治国方案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说明老子
A.思想主张与治国方案背道而驰B.有辩证法和方法论的哲学思维
C.在治理国家上融合了法家思想D.反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
2022-04-09更新 | 374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2022-04-09更新 | 2031次组卷 | 12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