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2022-06-08更新 | 6784次组卷 | 6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022-06-08更新 | 9011次组卷 | 68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
2022-06-01更新 | 105次组卷 | 4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后期所作的《明夷待访录》中取消了对清人的责骂,晚年时称清朝为“国朝”。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黄宗羲跻身统治者行列B.满汉民族矛盾的消除
C.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D.“康乾盛世”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某同学为诸子百家中某一人物写颁奖词如下:“倡导法、术、势结合,开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先河;你与时俱进、思想超前,实乃诸子百家中一颗务实而璀璨的新星。”据此可知,该同学称道的历史人物是
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庄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老子主张“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墨子提出“乐愈繁,治愈寡”“圣王不为乐”。这反映出
A.社会转型促进了音乐发展B.音乐审美折射出政治理念
C.思想争鸣促进了文艺繁荣D.音乐教化功能被充分发挥
7 . 田氏代齐后,齐国将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并同时兴建一座学宫,因地处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如孟子、荀子等。据此可以推断齐国
A.基本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目的B.开始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格局
C.力图实现统一天下政治目标D.竭力引导“百家争鸣”方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墨子认为,一切动乱起源于不相爱,不相爱的原因在于人的私欲,主张人人都能在内心抑制私欲的膨胀,以“非乐”克奢侈,以“节用”克浪费,以“非攻”克战乱。这表明墨子
A.倡导提升个人修养B.迎合了地主阶级诉求
C.认同西周礼乐文化D.重塑了社会道德秩序
9 . 孔庙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汉代与东晋三个时期孔庙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对“焚书坑儒”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虽粗暴,但起到了巩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焚书坑儒”虽对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毒、效果微、不良影响久远。这说明
A.历史事实无法完整准确还原B.史学研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C.学术辩争能够推动史学研究D.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果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