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1466-1536)是富有影响的人文主义者。他虽精通希腊、拉丁古籍,但不单单是一位古典学者,他的目的是借用古典著作去发掘圣经原文的本义以及基督教的原始教义。这从侧面反映了文艺复兴(     
A.旨在解释基督教义B.在欧洲的影响十分广泛
C.具有时代的局限性D.推动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2 . 普罗泰格拉认为一切道德和法律都只是相对有效,这种有效只与产生这些道德和法律的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它们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所以没有绝对的法律和正义。这一言论(     
A.蕴含着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B.揭示了法律和道德的内在关系
C.有利于公众道德意识的培养D.强调应该统一民众的道德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因嫁妆的上涨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婚姻模式,即只由嫁妆的多少来选择婚姻,衰落的老贵族家的儿子娶了嫁妆丰厚的商人的女儿,以往那种门当户对式的同阶层内部的婚姻情况不断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A.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B.奢侈之风在社会上盛行
C.财富对社会等级观念冲击日甚D.现代婚姻观念逐步形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银川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圣母的形象端庄而朴实。达·芬奇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圣母更像一位村妇,也是赤脚。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作品中的圣母形象,典雅而沉静,俯视着死去儿子的身体,表现出无奈与痛苦。这些作品
A.鼓励民众崇尚朴素生活B.宣扬人类是万物的主宰
C.以宗教题材否定基督教D.提倡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2021-09-06更新 | 533次组卷 | 18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