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四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力
孟德斯鸠(1689—1755)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2)材料二中的主张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其思想的共同点。与明清时期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侧重点是什么?
(4)概述中西两种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各自产生的作用。
2018-10-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涅在其所著《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认为,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结合在一起”。……对德意志民族而言,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宗教性和民族性两大特点。

——摘编自王志强《历史文化地理视角下的德国国民特征研究》

材料二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荣耀,原因之一就在于康德哲学实现了哲学焦点从外在的绝对本体向人本身的转移,使哲学的中心不再是神或其他的绝对本体,而是人、人的自由。正因为以人为中心,康德高扬人的理性,将人的自由作为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目的,穷尽毕生的心血探索现实理想的自由王国的途径,并将实践作为实现自由之途。马克思继承了康德的宝贵遗产,并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现实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扬弃了康德哲学的缺陷,找到了通向自由王国的现实之路。

——摘编自王继红《马克思对康德自由观的继承和超越》

材料三作为这一帝国的宪法与其他国家的宪法出台形式不同,它不是制宪会议或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而是和帝国的诞生一样,带有强权色彩。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宗教性和民族性两大特点”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德在哲学上的贡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相比有何显著不同。为什么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
2018-12-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 国
西 方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
当作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
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
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
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作终身幸福
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
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
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
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
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甚至认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
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作个人幸福的体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述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
2019-01-30更新 | 7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安徽省铜陵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城市广场,在空间上指的是城市中由建筑、构筑物围合而限定的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 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材料三     在城市中修建广场,是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广场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区域。



(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据图1指出其广场的布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两侧柱廊有何宗教寓意?
2018-09-29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罗马的自然法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结晶,斯多噶派(注: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流派)发展了具体体现为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

——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责任内阁制,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内阁必须集体向国会下院负责,是议会主权原则的体现……内阁成员彼此负责,并就其副署的行政行为向英王负责;内阁向国会负责连带责任,如果下议院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集体辞职或通过英王解散下议院重新选举;如果新选出的下议院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辞职。这一原则是通过一系列惯例形成的

——《外国法制史》

材料三司法独立原则是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美国严格实行“三权分立”,即司法独立不但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同时也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

——《中外司法体制比较研究》

材料四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其中主要包括《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套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1)古罗马的斯多噶派提出什么重要主张?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现。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的内阁对谁负责?体现了什么原则?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原则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具体体现。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五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六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各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例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3)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4)材料五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5)据材料六,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018-04-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2017年春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明中叶以来出现的新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根本精神上,有十分相似之点。这就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李贽以“心本体”的学说为基础,将本质上非圣疑道的内容和体现历史新趋向的要求,理直气壮地运载进“心本体”所谓的“心”中,运载到“良知”之中,开始了从“圣心”到“俗心”的转化,打开了由“圣”转“俗”的通道,即由“禁欲”转为“顺情”由“圣贤”境界转为“俗世”境界,由旧时代迈向新时代,并且走出了相当远的路段。

——摘编自《从“神”到“人”与从“圣”到“凡——中西近代启蒙思想文化运动差异一论》


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万恶之源,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法国启蒙运动的开路先锋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指出,对于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卢梭的“人民主权”体现了民主的思想,《百科全书》更是一台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的“战斗机器”。法国的启蒙运动开启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直接开启社会主义革命,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之际的新思潮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潮有何共同特点,分析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及出现这种差异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中国的前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认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8 . 创新是思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先,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希腊在希波战争中获得胜利,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达到高峰期,这是智者学派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其次,随着平民地位的提高、个人主义的成长,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忽略了人类的活动和创造性的自然哲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并导致反对旧思想方法运动的出现,这是智者学派产生的直接原因。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1)与自然哲学相比,智者学派有何进步之处?根据材料分析智者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文艺复兴运动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的旗号,以研究古典文化为掩饰,并借助古典文化去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思想。在复兴古文化的旗号下“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文艺复兴的目的是要去拥抱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法兰西诗人罗沙尔的诗句一语中的“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

——《中国明清进步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18-04-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随堂测试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欧洲人借鉴的元素。

材料三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3)请以反对材料三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材料四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材料五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治之路。

——《严复集》

(4)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017-12-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四、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主要思想
伏尔泰(1694—1778)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力
孟德斯鸠(1689—1755)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

材料二中的主张有何特点?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其思想的共同点。与明清时期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侧重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性质和历史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东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

2018-01-0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