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单独提出理性主义,但他们把理性贯穿于人文主义的整个内核,置于崇高的地位。……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提出幸福就在人间,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应当追求凡人的幸福,即爱情、财富和荣誉。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享受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李晓燕《浅议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探讨》

材料二17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在西方知识分子心中建立了自然秩序和人类天赋这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这两个观念赋予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如果说自然神论和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确立了一个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世界,那么同时期迅速发展的自然法学派则确立了一个依照社会契约而运行的宪政社会。……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把理性主义推向了极端,百科全书派的响亮口号就是:“把一切都拉到了理性的法庭面前来接受审判。”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上地位,对一切传统的信仰和秩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方理性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并说明此变化的影响。
2 .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中,在肯定人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这反映了文艺复兴
A.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B.反对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C.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D.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表明文艺复兴后
A.人终于拥有了现世生活B.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肯定
C.人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D.人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
2021-05-08更新 | 453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
A.否定教会权威
B.证明君权神授
C.没收教会财产
D.建立民族国家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崛起的一代启蒙思想大师,也接受孔子思想熏陶,高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旗帜,将其发展到最高度、阐发到最强度,为法国启蒙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和重农学派代表魁奈,都表现出对孔子学说及其价值的虔诚与敬服,伏尔泰所倡导的“开明君主”就是中国儒家理想中的德君。狄德罗借助中国文化的材料,利用作为百科全书主编的特殊地位,开展对法国现实的无情批判。魁奈认为《论语》满载原理及德行之言,胜过于希腊七贤之语。启蒙思想家们通过研究孔子,进而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入1789年的《人权宣言》。

——摘编自陈奉林《孔子在欧洲》

材料二   20世纪的中国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清人“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睡狮”惊醒。社会从渐进式的演变,骤然发生了急剧性的变迁,这种脱离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把中国带入了西方式发展的轨道。随之,文化思想领域“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孔子儒学遭遇空前的危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诸贤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和吴虞等知识分子,称孔子为中国历史的祸根,并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热潮,孔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往日神圣的光环,一时间尊严扫地,甚至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孔子长期的圣人尊号也被许多人改为“孔氏、孔老二、盗丘”等。

——摘编自傅丽丽《陈独秀孔子观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对待中国传统儒学的不同态度,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儒学在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价值分别作出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一一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   十八世纪的启蒙哲人们无比乐观地表达了这种信念:人们能够用理性的力量穿透复杂的自然之中,认识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的奥秘,以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在这批哲学家看来,理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排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要用理性来批判一切,裁判一切,重构一切。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八世纪人们将“理性的批判”运用在政治、宗教和科技领域的主要表现。
7 . 如图所示为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托(1266﹣1337)的代表作——《逃亡埃及》,描绘的是玛利亚生下基督后,因受迫害由巴勒斯坦逃亡埃及。在这个传统的宗教题材中,乔托一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化象征手法,运用了初步的写实技巧,将有关人物和故事场面表现得生动、活泼。可见,该画作
A.突出了作者主观情感B.揭露了教会统治腐败
C.彰显了主流价值判断D.呈现了人性自我觉醒
2021-02-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在奥林匹亚等赛会兴起之后,吸引了无数的希腊人同场竞技,争夺桂冠。但他们最在意的并不是不断刷新和打破纪录,而是展现人的全面优秀。所以,并没有专业的运动员,只有“业余的“或者说“爱美的”参与者。这说明,在古希腊
A.群众体育运动否定了神学的权威B.体育运动的开展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C.注重通过体育运动体现人的价值D.民主政治发展与群众体育运动互为补充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学生方面,他从不以老师自居,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的探讨问题,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影响年轻——代。他重视身体价值,以身体锻炼为基础,希望将体育与智育、德育以及自然科学统一起来。他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生活,宣称人生最高价值的源泉是灵魂,并致力于改善人的灵魂。苏格拉底以人的自我意识,以人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的意旨,造就了一个人自身理性原则的新神,成为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摘编自左玉迪《法理学视角下的苏格拉底教育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意义。
10 . 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这样说是因为但丁(     
A.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B.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C.认为信仰上帝即可得救D.开始怀疑宗教对万物的解释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