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830年至930年,在巴格达的“智慧宫”中,一大批翻译家、学者在吸收波斯、中国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长期收集和保存的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其中包括哲学著作、天文学著作、医学著作、音乐著作等。这就是阿拉伯历史上有名的“百年翻译运动”。公元1000年后,欧洲的学者们将这些阿拉伯文的文献以及相关的研究著述译成拉丁文,传播到欧洲各国。“百年翻译运动”取得的思想文化成就对欧洲进入崭新的近代文明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贡献。

——摘编自滕文生《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通过大量材料   具体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支柱蒸汽机、焦炭冶铁技术以及纺织机械等同中国宋朝及之前所创造积累的工业技术成就的渊源关系。他认为英国人并不是天资特别聪慧的发明家,他们的能力更多体现在他们能够吸收、改造中国早期的技术思想和发明。他还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早期发明,就不可能有英国的改进。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些贡献,英国很可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游离于同样落后的欧洲大陆的边缘。

——摘编自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年翻译运动”对欧洲文明进程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功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学园,以私人学者的身份主持学园进行讲学,传授自己的思想。学园在“三艺”课程,即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园讲课方式是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使学生明白道理,获得知识。柏拉图在学园中对于学术思想也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著书立说,如《理想国》《法律篇》等都是在学园时期写成的。学园的目的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政治人才,讲述治国术,追求“理想国”的实现。学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亚里士多德、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等。雅典学园成为当时希腊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被后人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并对中世纪大学和近代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覃昕《柏拉图学院钩沉》

材料二 始建于公元前374年齐桓公田午时期的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通过优厚的俸禄和待遇招揽天下有识之士,承担当时齐国君主政治智囊团的角色。游学是稷下学宫独特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教师可以在稷下自由招生讲学.稷下学宫还定期举行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会。稷下学宫的先生还纷纷著书立说,著作颇丰,例如《管子》《荀子》等三百余篇,分属儒、道、阴阳、法诸家.稷下学宫培育出了淳于髡、邹衍、荀子等一大批集大成式的学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家,为战国思想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学园与稷下学宫在办学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

中世纪(515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被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文艺复兴(1416世纪)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启蒙运动(17~18世纪)在相信普遍人性的同时,也时常强调人类的不断进步,以及审美趣味随时代、民族和人情风俗而变化
西方近现代美学(19世纪之后)在研究途径上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在研究对象上逐渐由探讨美的本质转向探讨审美经验

——摘编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契约理论是近现代法律制度体系的合法性基础,自然法思想、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权利文化为其产生、发展和存续提供了制度化的基础。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政府权力的应用为干涉社会生活,确立社会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为其获取自身利益创造了机会,其权力滥用等常常导致社会利益平衡机制的整体破坏。因而社会契约的建立与履行便具有了深刻的法律意义。

——摘编自季金华《近代西方的契约理论及其法治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存在基础及其法律意义,提出论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1-04-19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重庆卷)01
5 . 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咖啡馆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沙龙生活走上了街头,它成了雄心勃勃的共和党人的政治沙龙,是 启蒙主义的信徒传播激进思想和文化上的“芬尼大学”(便宜的大学)。是自由报界新闻来源的俱乐部, 诗人、文学家和艺术家相会的乐土。法国人从此有了最经济的消遣方式,最方便的聚会场所,而18世纪 最大胆的思想,也因而有了最畅通的传播渠道。

——张克毅、邢娜《论文化传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材料二   旧重庆众多的茶馆并不仅仅是品茗解渴的场所。明末清初,随着商业繁盛和城市的发展,茶馆成 为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三教九流的社交和交易活动的场所。人们在茶馆里陈列货样、散发仿单(广告) 宣传推梢,解决债务纠纷和民事纠纷。以茶会友,谈天说地、交往叙旧,有的作家就在茶馆写作,记者在 茶馆交换新闻,赶写快讯,实是文化人休息的好去处。

——摘编自《重庆的茶馆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最大胆的思想”指什么。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咖啡馆和重庆茶馆的共同特征,并说明两者对社会发展的 积极意义。
2021-03-22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觉得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孔夫子,对于他的国家的上古时代所作的见证。因为孔夫子决不愿意说谎,他根本不做先知,他从来不说他有什么灵感,他也决不宣扬一种新宗教,他更不借助于什么威望,他根本不奉承他那时代的当朝皇帝,甚至都不谈论他。再说一遍,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忽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弊端而诞生于西方社会中的理论,对于历经数千年之久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是一种外来的哲学,在20世纪初传进中国以后,能够席卷中国大地,成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除了理论本身强大的生命力以外,还因为它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相通性、相融性,这也是其作为外来的哲学而能迅速的被中国民众所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魏丕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和中国国情及儒家思想交融的历程》

材料三     钱穆先生说过“今天的世界,交通方便,全世界如一国。我认为儒家对今天以后的中国,仍当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对世界文化亦自有其应有之影响。”两千多年来,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不断被深化和提升,儒家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是联结世界人民命运的文化纽带,可以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和文化支撑。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的主要观点,他是如何借助儒家思想支撑这些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能被中国民众所接受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文化如何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滋养和文化支撑?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   文艺复兴时期部分作品信息表

组别

作者

国家(地区)

作品

完成时间

提示信息

第一组

但丁

意大利

《神曲》

1315年

地狱、炼狱、天堂

第二组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

《大卫》

1504年

豪放、刚健、雄伟

第三组

达·芬奇

意大利

《蒙娜丽莎》

1506年

妇女、微笑、佛罗伦萨

第四组

伊拉斯谟

尼德兰

《愚人颂》

1509年

国王、教皇、愚人

第五组

拉斐尔

意大利

《西斯廷圣母》

1513年

圣母、天使、人间

第六组

马基雅维里

意大利

《君主论》

1513年

君主、狮子、狐狸

第七组

莫尔

英国

《乌托邦》

1516年

平等、公有、空想

第八组

拉伯雷

法国

《巨人传》

1532年

知识、真理、情感

第九组

维萨里

尼德兰

《论人体的构造》

1543年

解剖学、人体构造

第十组

莎士比亚

英国

《威尼斯商人》

1597年

高利贷商人、资本家

第十一组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堂吉诃德》

1615年

瘦马、盾牌、长枪

第十二组

哈维

英国

《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

1628年

心脏、静脉、动脉、血液循环理论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等

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参考表2中一组或几组信息,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许多他们正在试图证明或正在热切期望的东西。狄德罗赞美儒学“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霍尔巴赫认为“(中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专制,人们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国出现了“中国热”。那么,何以中国文化会在启蒙时代饱受法国人的青睐?这显然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产生了某种不期然的契合。

材料二   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国民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革命,并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革命,其他进步报刊纷纷效法,中国舆论界刮起强劲的“法国风”。190612月,湖南醴陵一带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起义,被普遍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湖南省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小法兰西”的雅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有哪些契合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中国刮起强劲“法国风”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和伦理本位的道德意识,与强调理性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异曲同工……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锻造了他们进行反专制反神学斗争的锐利武器。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始终是以自己的国情或需要为出发点……启蒙思想家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看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用以抨击法国的专制统治,谋求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国家。

——摘编自陈超《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

材料二   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例如曼彻斯特,1760年至1830年,居民从17000人增加到180000人,变成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工人及其家庭……没有起码的卫生设施;疾病和瘟疫开始蔓延。空气和用水都受到严重的污染,那时工厂的烟囱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随意排放。   

——摘编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个“政治体制”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大国崛起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近代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