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所谓的“天下之法”,也就是使天下之人都能“自私”、“自利”,或都能“各得自私、各得自利”之法。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他(孟德斯鸠)批评共和政体容易走向“极端平等”,形成许多“小暴君”,“…主张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建立开明君主立宪制,也就是受国家基本法律约束的君主执政。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来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盛赞英国的政治制度用法律保障了资产阶级自由发展,使国力日益强盛……

——摘编自王美芝《浅析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01-30更新 | 5870次组卷 | 71卷引用:重庆市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 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 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 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 “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蒙师按照乡里最诚 敬的礼节聘请……官学蒙师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明清蒙 学重视道德教育……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 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大众教育是 19 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1900 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
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 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 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义务 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 机会。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明清蒙学教 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欧教育呈现出的新趋向并 说明这种趋向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希腊社会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使人们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在理论思维领域里,对人类自身的力量,对人在自然界和神灵面前的地位,对现存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把人本思想从初期形态推进到一个较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新阶段。对人本思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应首推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突破了自然哲学的框架,提出了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摘编自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表现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态度是否定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 “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铟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展开,渗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但又超越了它的局限。

——摘编自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在“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的危机面前,有志于重振儒家伦理道德,提出了很多成圣的修养工夫。朱熹表述道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分别运用“仁”、“智”的术语。用“智”来表述“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的传统,而“仁”作为儒家的核心道德理念也是毋庸置疑的,……朱熹这样说过:“若无这智,便起这仁不得。”“《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
——刘克兵、、朱汉民《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知识与道德》
材料二 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此由学界之奴性未去,爱群爱国爱真理之心未诚也。盖以为道德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前哲不生於今日,安能制定悉合今日之道德?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三 在1917年8月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提出“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思想道德必真必实”,主张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新道德思想,用新的道德思想重塑国民的道德心灵,以此根本改造社会,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摘编自彭平一、钟翡庭《论青年毛泽东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观点并指出朱熹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就道德和知识的关系提出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提出的新道德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新道德观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提出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道德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16-12-12更新 | 4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夫民权者,谓政治上之权力完全在民,非操诸少数武人或官僚之手。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造物主创造众人,并赋予每个人有占有自己合法财产、保持自己信仰、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政治活动、公正履行法律责任并有依法辩护自身利益之民权。我们深信每一个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个体,均有上述之神圣权利。为行使这些权利,我们与国王或利益集团达成行之有效的契约以保障这些权利的忠实履行。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孙中山与卢梭关于民权认识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与卢梭民权思想各自的影响。
2016-06-2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考历史试卷

7 . 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摘编自【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三: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康德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

——摘编自叶秀山《启蒙与自由——叶秀山论康德》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

(3).据材料四,概括康德关于个人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文明是流动的,其进程和影响因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在举世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徒是“全人类中最不容异己的人”。中国儒学虽为国家宗教,但它博大而无所不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的宽容精神。他将儒家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崇尚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的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张丽艳、苗威《伏尔泰与中国儒家思想》
材料二 据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统计,到1895年,共翻译西学书籍354种(不包括宗教类),其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也有少量史地、政法类书籍。……据《译书经眼录》记录,在20世纪初年翻译的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327部,占60.9%。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颂扬儒学“博大而无所不容”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理解。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儒家文化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同1895年之前相比,翻译著作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
2013-09-04更新 | 4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高考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