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苏格拉底提出“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一系列哲学命题,其中所贯彻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他旨在强调
A.认识你自己B.中庸之道的人生境界
C.美德即知识D.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2 . 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中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下列建筑的修建动机上最能反映这一价值取向的是
A.修建雅典卫城B.兴修科隆大教堂
C.重修圣彼得大教堂D.兴修佛罗伦萨大教堂
2021-10-1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又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目的是保护他们的一切自然权利。在这方面,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立法权是委托权力,只有人民才能通过组成立法机关和指定由谁来行使立法权。当人民发现立法机关的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方面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执行权和立法权往往是分立的,前者显然是受立法机关的统属并对立法机关负责的,而且立法机关可以随意加以调动和更换。

——引自(英)洛克《政府论(下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改变整个欧洲思想界精神气候”的事件及其核心精神,并分析该事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指出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021-10-1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这个学派认为“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
A.芝诺B.西塞罗C.塞内卡D.苏格拉底
2021-09-19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9月基础测试历史试题
5 . 1712年,他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新教徒家庭。在那个启蒙思想家普遍强调理性的时代,他却提倡人类朴实无华的天然情感,质疑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在作品中歌颂自然,憎恶任何的矫揉造作。由此,“他”被称为
A.启蒙运动的领袖B.浪漫主义之父
C.资产阶级法学理论的奠基人D.人民主权的捍卫者
2021-09-18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9月基础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特定社会之间,近代西方社会和古代希腊社会,我们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连续关系喻为“血缘”关系。雅典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具有人文精神的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则是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有关“人”的解放因此成为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

——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材料二   法国启蒙运动既是启蒙时代的核心和高潮,也受到之前英国科学、政治的影响。那么,为何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呢?经济上,自路易十四始到路易十六大革命前夕,法国经济状况并不差,尤其是上层社会和商人们非常富足,这些贵族要么自己去做研究和思考社会问题,要么资助其他的精英去做。政治上,这时的法国变得专制,被剥夺权利的地方贵族逐渐集中到巴黎,有了议论政治和交流思想的机会。文化上,三位国王都重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这让法国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度。启蒙思想能在法国迅速传播,还要感谢印刷术。印刷术让伏尔泰和狄德罗给法国人上了开启民智的课程,让孟德斯鸠和卢梭将未来社会的设想传播到远离巴黎的偏远地区。

——摘编自吴军《文明之光》(第四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社会”与古代“希腊社会”在哪两个方面存在着连续的“血缘”关系。结合所学,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分别用一句话说明智者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形成于法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科学、政治”领域对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最大的两个英国人。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新教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对话……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宗教改革使中世纪的宗教开始向近代过渡,同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融为一体。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影响。结合所学,列举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英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新教教义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个新教的教派。
8 .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实践,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庙设计施工的时候,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作出的特殊布置,起到了校正因为大尺度中的透视效应所必然造成的视差的效果,避免了特别是外侧立柱可能产生的外倾感,堪称精妙绝伦……雕塑是希腊神庙建筑中最主要的装饰手段。雕塑中最主要的语言是人像,表现的多是健康茁壮的肉体和从容坦然的神采,造型坚实凝重,富有建筑美。反过来在建筑中,则处处反映出人体尺度并暗含雕塑美。建筑和雕塑之所以能够于此实现完美的融合与交通,实在是因为它们事实上本是来自于一体同源的不同发展,而这个“一体”则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推崇。由于对达两类艺术创造的审美认知都是发源于对人自身的审美体验的,此间便果然印证了那句韵味无穷的哲学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摘自宇文鸿吟等《西方古建筑之旅》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如果只有一个特点的话,那就是抓住男人和女人人性的心理力量,这是自从古典时代以来无与伦比的。从多那太罗到拉斐尔再到提香这么一长串伟大艺术家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如此生动的证据。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多费唇舌呢?他们所表现的就是一幅人的形象,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却用视觉形式传达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尊严的信念。

——摘自(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三   美国革命领袖一方面强调人类自由和尊严,同时又发展和保持那个每时每刻都在否定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劳动制度。这两种彼此矛盾的发展过程并驾齐驱,成了美国历史上的主要悖论。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托马斯·杰斐逊,他们公开支持自由平等的主张,但却都是奴隶拥有者,私下拒绝给黑人自由,而且终身如此。人类思想史上的最大教训之一,就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思想后裔们精心勾画的人文社会蓝图大都成了乌托邦。这些蓝图无不是思想精英的手笔,代表着人类最高的智力水平。它们充满理想、推论严密、自圆其说……唯一的不足就是永远不能实现。

——据(美)埃德蒙·S·摩根《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帕特农神庙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对人本主义的高扬推崇”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是万物尺度”命题的提出者,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以拉斐尔为例,举出其一个可以作为“如此生动证据”的作品,并简析该作品是怎样传达“对人的尊严的信念”的?
(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结合与华盛顿相关的史实,说明“美国历史上的主要悖论”。以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为例,概括其“精心勾画的人文社会蓝图”,并指出其对理性崇拜的反思。
2021-09-0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9 . 制度创新和人文情怀是时代的两个重要驱动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重要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格拉底的灵魂深处,为了坚守自己的理念,他选择了“神所给予最容易的死法”,规避了人生最痛苦的时刻。他表现出英勇不屈的精神。选择死亡,直面死亡,等待死亡,临危不惧。对于死亡,他毫无申辩之词,因为他认为他是在践行真理与正义,在他的思想中,“守法就是正义”,违背了神的意志的“法”,就是非正义。最终毫不犹豫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摘自(古希腊)色诺芬《苏格拉底评传》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对这种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从经济学的角度予以支持,杰里米·边沁则从伦理学的角度予以支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论证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最“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展,一切国家干预都会对经济规律不受节制地起作用,才能把这个国家引向富强。杰里米·边沁告诫说:良好的社会应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追求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时,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才能够实现。斯密——李嘉图的“自由经济理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是英国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走上了自有资本主义道路。

——摘自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在边境线上修建的一批国防永备工事的总称。还在设计筹备阶段时,它就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军方的注目。建造完成后,其规模之大、构思之精妙,都不禁让人啧啧称奇,一时间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要塞”。但是,由于法国在“二战”前期迅速败北投降的糟糕表现,使得战后马奇诺防线背负了太多的骂名。

——摘自翁伟力《最强防线的破灭——二战马奇诺防线》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选择去“死”的原因。结合所学,苏格拉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工业化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从最“自由”的状态这一角度指出英国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学理论、代表作及其对英国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修建马奇诺防线的目的。结合所学,说明“马奇诺防线背负了太多的骂名”的原因。
2021-08-23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1届高三高考考前原创热身历史试题(选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图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15世纪末,①率先海上探险,人类对地球认识有了新飞跃
B.18世纪,②的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C.16世纪前期,③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D.14世纪,④的新文化运动,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束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