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学好历史需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古希腊思想家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的趋势是
A.宗教和神话—自然—人B.自然—宗教和神话—人
C.自然—人—宗教和神话D.人—自然—宗教和神话
2022-04-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东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其形制在《礼记·深衣》有详细记载。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材料二   清王朝开始意识到不学西方不行,打算“师夷长技以致夷”的时候,正是以英美为中心开始流行西装革履的着装模式的时候。因此,自1860年代清廷开始支持洋务运动,陆续开设语言学校、翻译馆、工艺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国人服装西化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了。其中最要型的莫过于留美幼童事件。所以称之为“事件”,是因为清政府完全没有想到,派若干幼童出国留学,也会发生变法乱祖之事。

——杨奎松《问道于器——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男女服装普遍使用了制作繁琐、绕颈而立的极其醒目夸张的拉夫领,且当时的男女服装都流行使用填充物。对填充物的使用在男服中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男性服装的肩部、胸部、袖子甚至腹部都使用填充物,突出显示男性的威武、雄伟等男性特征。女性服装是上身使用紧身胸衣以及袒露胸乳的敞口低领,下部穿用裙子,裙内使用宽大的裙撑,整体看来,上身紧瘦,下体裙子宽大,视觉对比效果十分明显,以腰部为轴心来设计服装,突出呈现女性的人体曲线美和女性特征。这些设计特征都充分说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对服饰艺术的深刻影响,显示出这一时期对人的重视。

——刘静轩:《论文艺复兴时期服饰艺术的现代性及其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深衣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国人服装西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的原因。指出在国人服装西化的趋势下,出现所谓的留美幼童“事件”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相对中国服饰,西欧文艺复兴以来服饰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什么?这个实质说明文艺复兴以来西欧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 . 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指出:“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在每一件事情上)要看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仇或自制哪一个在他自己的心里占上风而独立地做出他的决定。”该学者
A.高度肯定意大利的民族精神
B.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运动
C.注意到了理性主义的两面性
D.非常赞赏当时的人文主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欧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英国资产革命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摘编自劳埃德·斯宾塞《启蒙运动》

材料二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在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掌权开辟了道路。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兴的美国,逐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摘编自钱进《资产阶级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及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类型和典型国家,并简要评价资产阶级代议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这里的“质的变化”是指
A.弘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文化B.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宣扬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思想D.宗教信仰与抨击专制相结合
2021-01-13更新 | 461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绥化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4)材料四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材料三与材料四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2020-11-0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绥化市明水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一宋人的财富观念中,普遍认为社会个体的礼仪廉耻ビ追求财富更重要,求义舍利成了宋人的人生信条。但这种传统财富观受到一些质疑,北宋李靓认为:人非利不生,竭为不可言!致者人之情,竭为不可言'意思是说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不能压制人的这种正常的欲望,到南宋,逐渐形成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派的功利主义义利观。陈亮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应该得到承认,“人生不能无疑,有欲不能不争”,指出仁、义、礼、智、信是“五贼,是阻碍个人发家致富的绊脚石,必须破除它,叶适进步主张以义和利,和以义抑利”,最终浙东事功学派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之间的较量中以失败而告终,理学的显学地位进步加强。

——摘自袁冬梅《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赏问题》

材树二   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把守贫视为美德,把人们获取时富视为罪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财富观上出现重大变化。布拉丘利尼在《论爱财》中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希望获得财富是人们从事一切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人们如果要具备和发挥美德,就必须拥有财富,他写道个人拥有的东西仅仅只能满足他一个人,能成为慈善家吗?人文主义者们认为.通过努力劳动获取财富有益于文明社会;如果每个人只满足于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财富,那么“城市中的一切光彩、美丽、装饰都会消失,再没有寺院、古迹和艺术.因此,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摘自欧阳萍《略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宋人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财富观的相同点与不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财富观不同的原因。
2020-10-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2020-04-17更新 | 679次组卷 | 5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城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   泰勒斯推测万物皆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

普罗塔戈拉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材料三   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又提出圣人不求知天

材料四   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利,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和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当时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研究方向上的差异。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提出的伦理主张。苏格拉底临死之前,还在与学者们探讨人与灵魂的关系,说明了什么?苏格拉底坚定地面向死亡,支撑他的是什么精神?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轴心时代”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影响。
2020-10-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