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单独提出理性主义,但他们把理性贯穿于人文主义的整个内核,置于崇高的地位。……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提出幸福就在人间,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应当追求凡人的幸福,即爱情、财富和荣誉。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享受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李晓燕《浅议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探讨》

材料二17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在西方知识分子心中建立了自然秩序和人类天赋这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这两个观念赋予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如果说自然神论和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确立了一个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世界,那么同时期迅速发展的自然法学派则确立了一个依照社会契约而运行的宪政社会。……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把理性主义推向了极端,百科全书派的响亮口号就是:“把一切都拉到了理性的法庭面前来接受审判。”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上地位,对一切传统的信仰和秩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方理性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并说明此变化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芬奇用艺术形象向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和禁欲主义宣布:人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它不再是徒有形质,没有七情六欲的模具,人能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如亮丽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与沉寂,给人们的心注入一缕芬芳与希望,成为欧洲人结束中世纪漫长痛苦生活的标志。

——《人性的觉醒与写实风格的复苏——浅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油画》


(1)材料中的“时代精神”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娜丽莎》创作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马丁·路德改教时,大力提倡四大原则:“人人为祭司、人人有召命、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他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而上帝对人的呼召也是平等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为突破欧洲中世纪的黑暗,迎接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2)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18世纪开创了人类的启蒙理性。卢梭在这一时期,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挑战旧制度,傲视传统观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在对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敢,歌德曾评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理解,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
18-19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3 .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主张?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二相比,人文主义有何新的发展?
2018-10-15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必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四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辉煌的社会前提。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在立意上有何新变化。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宗教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近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例在艺术领域“先进的意大利人”的代表,并分析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的促进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兼顾“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的“发现”时期。那时的学者对什么都感兴趣。如维吉尔在1499年写成《论发现》一书,对万事万物都要问个“首次发现”的问题,甚至“神God)”这个词最初是如何使用的也要弄个清楚。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同样引人注目。如图所示是萨通的《六翼:文艺复兴科学家》目录:

第一翼文艺复兴的框架:探索与教育
第二翼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翼物理、化学与技术
第四翼民族史
第五翼解剖与医学
第六翼达●芬奇:艺术与科学

——摘编自周春生《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围绕材料信息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晏婴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认为周礼能“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在他看来,人在其本性上原本相差无几,只是由于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因此,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者”的理想境界,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我欲仁,斯仁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已克制权利的索取、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必须“言而有信”、“敬事而信”方能立足社会。

——摘编自周庆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因而,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保守思想存在根本的差别。西方人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一切价值虽不必然为人所创造,但都是人所经验可及的,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还倡导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实现个人价值,强调自主、自立、自我奋斗。“人是生而自由的”,“确信和崇尚人类合乎逻辑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宣扬“科学万能”等。

——摘编自孙兰英陈嘉楠《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先哲提出的有关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022-11-30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徐复观(1903-1982)认为西方近代文化是一种技术化与官能化的文化,因而形成了缺乏人类爱的文化精神。他说:作为现代文化精神特性的,从积极方面说,或者可以称为极端的技术化的文化,除了技术成就外,便不算学问;在另一方面,或者又可以称为极端的官能化的文化,除了官能的享受以外,便没有人生。这两点,实际只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以技术来满足官能,以官能去推动技术。但若从消极方面来说此——这一现代文化精神的特性,则或者可以称之为这是没有人类爱的文化精神的时代。

——摘编自黄俊杰《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评论》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代文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08-1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9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阐明了人的自然的、不可让与的和神圣的权利,使资产阶级的妇女从中看到了争取和实现权利“平等”的希望。17918月,德康比夫人出版了题为《妇女之现状》的小册子,要求“占人类一半”的妇女享有政治权利。17919月,《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发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地反抗性别歧视、提出妇女政治权利要求的文献,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次女权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刘大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性别歧视和女权运动》

材料二   在工业化以前,英国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65.9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有283.2万人。1881年,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自由主义理论的不断成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得到发展。约翰·穆勒在《妇女选举权的授予》《代议制政府》中为两性政治平等的原则辩护。工人妇女把本阶级及自身的屈从地位归咎于政治上的无权,妇女通过散发传单、组织签名、直接参加示威游行等多种方式推动宪章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的政治民主化与女权运动》

材料三   1923年,“全国妇女党”起草制定了《平等权利修正案》(简称ERA),其核心是公民的天赋人权不能以性别为借口而被否定或节略。1973年后,反ERA运动蔓延至全美,至19826月,ERA只获得35州批准,最终仍无法摆脱“夭折”命运。《平等权利修正案》将男女置于完全平等的社会地位之中,这是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根本性颠覆,自然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女性则是反ERA运动的主力军。传统社会性别观仍然存在于多数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固守传统性别身份的女性自然不在少数。她们坚信ERA动摇了美国社会的根基,破坏了基本的家庭和性别关系,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无穷伤害。

——摘编自王业昭《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妇女的反女权运动——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和英国女权运动的诉求,并分析两国运动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妇女运动出现的新动向并分析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