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617年,德意志萨克森的新教徒们制作了一张《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画中的路德正就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他抬起了头,光芒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这表明,宗教改革
A.否定天主教会及其教皇的权威B.打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
C.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D.把矛头对准了封建专制制度
2 . 沙龙文化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龙”一词的原文是salon(客厅)。是上流社会社交的中心。14、15世纪,沙龙开始发展起来了。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里,人们仔细谛听着薄伽丘与彼特拉克的学术谈论。在16世纪的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皇宫里,在马尔比诺城堡的聚会中,宫廷的沙龙与贵族的沙龙在繁华与人文之风中竞相角逐。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本环境。18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路易十四时代的庄重谢幕到摄政王时时期的尽情狂欢再到路易十六登基后励精图治的改革,以及最后大革命的激情爆发,这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过程,这是个处在大张大阂的剧变当中的世界,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空前活跃。18世纪的沙龙是属于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喜剧、哲理小说都要先在夏特莱夫人的沙龙里朗诵再复印。19世纪中叶,由于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工业革命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化批判的公众成为文化消费的公众,资产阶级倡导的简朴、物质之风主导着社会的潮流.沙龙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全部基础而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了。

——摘编自肖琦 《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1)编写一幕18世纪发生在法国沙龙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 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西方近代以来沙龙的发展变化,说明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的发展,既体现了政治精英引导甚至规训大众的倾向,也反映了工人大众自我发展、休闲娱乐的诉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法国的书籍比较昂贵,报纸大都采取预订制,三月或是整年起订,不单期零售,普通大众难以承受。工人在小酒馆饮酒之余,还浏览报纸,或是听人朗读报纸上的新闻。有些工人接受了政治宣传,从而参加罢工、社会运动甚至革命。一些社会精英和慈善家认为大众图书馆是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它可以引导、控制和审查大众阅读中出现的新读者,尤其是工人读者。七月王朝时期(1830- -1848), 仅在巴黎就有超过500家获得了官方许可的大众阅读室。1850 年,法国作家茹尔.拉杜建立“市镇图书馆和好书推广协会”,并倡议在法国所有市镇都建立-所图书馆。该计划得到了时任总统路.易.波拿巴的支持,后者认为“在所有法国市镇建立图书馆是一项慈善和公益事业”。19世纪60年代,建立大众图书馆的运动进展迅速,并在随后的第三共和国也得到延续。1902年时,法国已有300家大众图书馆.

——-摘编自顾杭《19世纪法国的大众阅读场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发展的原因。
(2)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法国巴黎大众阅读室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4 . 民主制时期的雅典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要被怀疑、被验证,思想没有界限”。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谁都能在城邦生活根本的正义秩序问题上有发言权,但却不比别人更有见地。这种“时尚”的形成
A.反映出雅典人对自由的渴望B.折射出雅典人理智的不成熟
C.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影响力度D.说明城邦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洛克认为,君主是法律规定的实现社会意志的行动代表,当君主离开公共意志而凭他私人意志行动时,他便降低自己的地位,只成为一个无权要人服从的没有权力、没有意志的个人。据此可知,洛克
A.否认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B.积极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
C.强调法律是公意的制度化
D.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2019-01-30更新 | 3665次组卷 | 88卷引用:2022年重庆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
A.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2018-11-29更新 | 263次组卷 | 29卷引用:2022年重庆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8 .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018-06-10更新 | 6969次组卷 | 119卷引用:2022年重庆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名校
10 .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表明
A.《圣经》的权威受到挑战
B.人们抗议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C.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将严重削弱
D.贵族地主的权势被削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