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1 .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多亚派虽然把财富、人间的显赫、痛苦、忧伤、快乐都看作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但他们却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的义务。他们相信有一种精神居住在他们心中。他们似乎把这种精神看作一个仁慈的神明,看护着人类。他们为社会而生,他们全都相信,他们命里注定要为社会劳动;他们的酬报就在他们的心里,所以更不至感到这种劳动是一种负担。他们单凭自己的哲学而感到快乐,好像只有别人的幸福才能够增加自己的幸福。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马克思产生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立志献身于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事业,并准备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做出个人的一切牺牲,这成为马克思始终不渝的思想准则……1943年秋,马克思与燕妮来到巴黎。

——摘编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缔造人类美好未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

——摘编自习近平2021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的特别致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斯多亚学派的主要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斯多亚学派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被恩格斯所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相应著作。并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找到的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
(3)开启全球化进程以来,人类就面临许多领域的挑战。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20世纪90年代人类在经济领域面临的一场灾难,并指出中国政府为此应对的措施及作用。
2021-08-3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 . 17世纪是“科学革命”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种学院和学术团体往往得到最高层的扶持,列入1662年获得特许证的英国皇家学会或四年后成立的法国科学院……印刷业的传播状况必然可以作为反应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绝好标志。到17世纪,印刷业充分满足大众需求,体现为童话故事、具有真实蓝本的单恋爱情传说、年鉴、占星术书籍和圣徒传记……宗教改革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教会信徒识字的重要性……宗教改革使阅读《圣经》具有了重要意义。

——摘自J.M.罗伯茨《全球史大加速时代》

材料二   从17世纪下半期开始,欧洲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得出结论,认为要理解人类真正的历史和命运,无论是依靠对圣经不容置疑的信仰还是习惯性地依赖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的权威都是不够的。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人的本性,必须以此作为研究的主题。而要正确地推动这项研究,就必须采用自然科学家(“现代人”)在天文学、物理学和解剖学领域成功开创的“科学成就”。……在启蒙思想家追求的种种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寻找一种真正的“人的科学”。正如亚历山大·蒲柏所说,“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己”。

——摘自罗伊·波特《启蒙运动》

材料三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紧要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贡献了“政治哲学”;下则启发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的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

——摘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7世纪中期以来“普及文化的推动力量”。结合所学简要分析,阅读《圣经》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自然科学”角度归纳牛顿在天文学领域开创的“科学成就”。并简要概括康德在“人的科学”研究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指出文中提及的洛克著作。17世纪是“很紧要的一个时期”,为18世纪欧美政治革命和政治实践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1高三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中和思想,后来《中庸》中又明确提出了中和的概念。所谓中和,是指人和事物之间处在合乎中道原则的共处状态,这种状态表征的是人的情感发挥的恰到好处。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所追求的是公正,他认为公正是中道的根本,是所有人都认为的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就应当公正地分配善与恶,既要反对特权主义,又要反对平均主义,试图达到是社会各阶层享有一份美好生活权利的中正状态。综上所述,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尽管在许多方面有一致的观点,但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导致其伦理思想在社会实践上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他们都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以促进我国的伦理思想建设。

——李蔚《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

材料二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康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两个词语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追求的“中庸”,说明两者的共通之处,并简要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康德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他思想的进步性。
2021-08-2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新教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对话……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宗教改革使中世纪的宗教开始向近代过渡,同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融为一体。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影响。结合所学,列举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英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新教教义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个新教的教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精神内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共同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苏格拉底之攻击,哲学史家颇轻忽辩者(智者)的地位。但事实上,辩者对希腊人文主义发展甚具功绩。普罗塔戈拉以人为万物之权衡,近人论西方人文主义者犹多奉之为不祧之祖,而普氏即是一辩者。大体言之,辩者思想乃是对于前此重自然之哲学的一种反动。     辩者不仅不注重对自然世界的分析,同时对超自然的世界亦表示深切的怀疑……所以辩者的认知对象遂严格地限于人事界……“人为万物之权衡”一语虽提高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但也有其流弊。因为此所谓“人”乃指个别的人而言。个人与个人既不能尽同,而宇宙之本物又万殊,这样一来就非演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局面不可。

——摘编自余英时《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

材料二   人类理性经过这样极端的分化发展, 如今终于有人开始意识到要辩证地来使用人的理性的自由性与规范性, 因此有人提出了“回到康德去”的口号。康德的理性哲学旨在消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 主张一种融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理性观, 他的理性把逻辑理性(理论理性)和价值理性(实践理性)包含在内,这应该成为人类重建理性精神家园的一个很好的理论源流。

——摘自刘英《自由的理性——论康德的理性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辩者对希腊人文主义发展”的功绩,并归纳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在思想上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德“理性哲学”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表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建筑与人文密相连,中西方建筑截然不同布局的方式呼应着东西方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对比其差异有如下分析: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布局关系,无论是普通住宅还是深宫大院,有着明显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自发的,是依据着某种简洁的规律设计而成。②欧洲人的建筑布局一般都是围绕着最主要的公共建筑延展开来.比如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广场宫殿,这些建筑都是西方在各个时期最主要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大斗兽场作为公共建筑展示了古罗马是公民的罗马。

——据黄李涛《从<华夏意匠>看中西方建筑》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主要思想观念并阐明该思想对平遥古民居布局的影响。②指出古罗马修建大量宏伟公共建筑的政治因素并说明大斗兽场如何凸显罗马公民的地位。(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2020-12-02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人类的思想解放历程是伴随着不断的禁锢与解放的交替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

材料一   市民心理拥有这样一些特征:重视自由、敢于冒险、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要求享受,因为财富的增长,使他们有可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

材料二   伏尔泰“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在美洲地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00年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先生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法国革命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市民心理特征反映的是哪次思想解放运动,并根据材料概括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思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2020-08-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二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启蒙思想的相同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原因?

(3)试比较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

2018-06-2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浙江省宁波市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归纳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的异同点.
材料二: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价。
材料三:关于杏坛的来历,有人说孔子曾说(意译): “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着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中.又可入药治病,象征着弟子们学成之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 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 ”
材料四:画面背景为一宏伟壮丽的古典式大厅。古典哲学的两个伟大代表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气宇轩昂地步入大厅。两位大哲人的左手以不同方式都拿着大厚本书,边走边争论……。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思想观点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材料五: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4)材料五中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为什么发出“去吸取孔子智慧”的呼吁?结合孔子思想的具体主张加以说明。
材料六: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段话,在中世纪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传记中,被浓缩为“柏拉图是朋友,更大的朋友却是真理”。中国学者据此译作“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言。
(5)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他认为柏拉图的理论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他是如何突破的?
2016-12-07更新 | 5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