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和破坏,北宋初期地方官学长期不振,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但国家无力创办大量的官学。书院的兴起,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既为政府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才,也把教育扩散到了基层。另外,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摘编自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并设计了新的教育制度,为法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他们对宗教道德的虚伪深恶痛绝,主张从人的善良天性出发,培养博爱的道德和对劳动的尊敬,在民主制度下对青年进行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由国家管理、为国家育人,教育与宗教分离。在启蒙运动以前,法国初等学校数量少,教学质量低,学校只是少数特权阶级及富贵子弟出入的场所。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这一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的教育法令来推进普及教育的实施。启蒙思想家们主张增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促使学校为现实服务、教育与生活联系、理论与实际结合。

——摘编自刘晓兰《启蒙运动与法国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教育的演变趋势。
2023-03-0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得益于17世纪的启蒙思想以及科学的世界观,18世纪见证了一场被称作“启蒙运动”的文化变革。启蒙运动不仅盛行于英国和法国,也在整个欧洲引起广泛的回响,它甚至穿越大西洋传播到了美洲殖民地,从而成为一场国际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提出了深刻的批判,成为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并奠定了现代性的基石。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1)据材料一,指出启蒙运动成为一场“国际性思想文化运动”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对当时政治进行批判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独立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格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智者学派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思想主张?它们的重大影响主要有哪些?
2022-02-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认为人先天具有善性,之所以向恶,那是因为有情与欲的侵扰,而产生情欲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身的存在。所以人身所蕴含的自然情欲需要道德修养来节制,道德修养是达到身心和谐的必然路径。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先天具有“良知”“良能”,固人人可得而教之。因此儒家强调对个体的教化与人治,而不提倡惩戒和法治的作用,甚至蔑视法治,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人性善的终极理想是成为“内圣外王”的圣人。“内圣外王”是指圣人既有厚德载物的美德,也有博施于民的抱负,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两者融会贯通。圣人是儒家至高境界“内圣外王”的化身,是“止于至善”的楷模,是“修齐治平”的典范。

——摘编自靳浩辉《儒家人性本善与基督教人性本罪之比较》

材料二   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人无法超越自身的“原罪”。为了遏制人性恶的泛滥,必须依靠外在法律的规训。启蒙运动以来,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康德、黑格尔,虽然他们关于人性的阐释有诸多不同,但从根本上都同样包含着某种人性恶的预设,即出于自然本性而趋利避害有可能滥用自然权利。英国阿克顿勋爵一针见血地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就宣称:“政府之存在不就是人性的最好说明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天使,政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深切体察,所以不能任人的权力欲如脱缰野马,必须加以控制。从人性的罪与恶出发,西方建立了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理念。“分权和制衡”的理念得以贯彻,法律成为预防权力洪水肆虐的堤坝。

——摘编自胡伟希《从人性论的差异看中西政治哲学理念的分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关于人性论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关于人性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初,教皇被因阿维农,意大利全境解除了教皇的控制,形成米兰、成尼斯、西西教皇国、佛罗伦萨五种政治势力并存的局面。城市商业活动在十字军运动刺激下日益繁荣昌盛;经济的发展又激励了文化的发展。当时意大利人可以说是欧洲最有文化和教养的民族。同时,政治上的严重分裂和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给大量有才干的人提供了舞台。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编织的,笼罩在人们意识上的中世纪面纱被意大利人首先摆脱

——摘编自张世颖《马丁・路德和人文主义》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人文主义者对经院哲学中的教义神学毫不关心,认为经院神学枯燥无味的繁苹分新和抽象思排,无助于改良教会道德状况和培养人的品德,并将《圣经》与古希腊罗马典籍等而视之,对其内部的救赎信息也不抱以太多的关注。路德则认为经院神学固然在理智上取得了후越功绩,但很可能遮蔽了基督信仰的本质,使信仰逻辑化,无助于宗教实践;重要的是要回到《圣经》中,认为《圣经》乃上帝之道启示的场所,超越了一切人类的文献和文化

——摘编自张世颖《马丁・路德和人文主义》

材料三 人文主义重视人本性的再现,他们排斥上帝,削弱了上帝的作用,他们和启蒙思想家们坚定着同样的信念:如果每个人的能量得到解放,他们的成就是无可限量的。新教徒们坚持禁欲主义,他们认为劳作是人生的目的,是上帝的圣训;他们鼓励财富的合法获取和积累,禁止享乐主义的奢侈消费。

——摘编自杨春苑、李春荣《论西方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意大利人首先摆脱了“笼罩在人们意识上的中世纪面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思想和人文主义者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的“一家之法”并非“天下之法”,而“天下之法”应“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天下之人完全可据“天下之法”而评论天下大事,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更是义不容辞。黄宗羲一边大声疾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一边又郑重地提出天子、郡县官等都要定期到学校,“入弟子列”恭听由学校所代表的“民意”。在一定意义上,将各级政府置于某种范围的“民间”舆论监督之下。由此,黄宗羲进而申言“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政府应鼓励“四方上书言利弊”。这样,言路广开,“民意”上达,自由评议受到重视,国事民情统为一体,政通人和就相辅相成了。“公其非是于学校”,为进步思潮之勃兴亮出了鲜明的旗帜。

——摘编自罗华庆《略谈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

材料二   孟德斯鸠明确指出,只有人民才可以制定法律,封建君主言出即法“是一种恶劣的立法方法”。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这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他同时认为人民是根本不适合于讨论事情的,人民必须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立法机关,立法工作才能完成。孟德斯鸠认为不应该广泛地从全体人民中选举立法机关的成员,而应在每一个主要地域由居民选举代表一人。“人民对自己城市的需要比对其他城市的需要了解得更清楚;对邻居的才能比对其他同胞的才能判断起来要正确得多。”孟德斯鸠认识到,已接受选民一般意志的代表在立法期间不必每件事情都要再接受其选民的特别指示。若事事征求选民的意见要以无限的拖延为代价,结果得不偿失。

——摘编自李建华、周建民《法的精神与法的规则-孟德斯鸠立法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19世纪黄宗羲和孟德斯鸠限制君权思想在中国和西方的遭遇,并分析造成黄宗羲相关思想这一遭遇的原因。
7 .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路德被称为“异端”,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异端思想的矛头指向及原因。
2022-04-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文明共享·命运与共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   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材料四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2)根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如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4)概括材料四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绝非偶然,他是由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合力生发的。和世界其他文明一样,古希腊的公民也深受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自然崇拜的宗教影响,然而不同的是,古代希腊宗教崇拜中的奥林匹斯诸神基本被常人化了,这样的宗教信仰有助于提升人的自由度和创造力。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期相伴”,这样的政治生活环境对智者学派注重实利、挑战权威、批判传统等特点的形成产生了很大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认为智者学派、苏格拉底、西塞罗及近代的思想家、科学家等无不具有理性精神。19世纪上半叶欧洲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它又和启蒙运动开启的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启蒙思想家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并把私人的财产自由和国家制度联系起来,更多的生产者为了财富而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能《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所体现的基本信念并说明启蒙运动的影响。
10 . 根据下列材料信息及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格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材料三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智者学派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思想主张?它们的重大影响主要有哪些?
(3)材料三赞美了什么?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什么核心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