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认为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人民作为主权者而享有的国家最高统治权,只能由它自己来行使,而不能通过代议制等形式假手他人。对于卢梭来说,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并不等于全体公民的机械相加,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生命和意志的独立主体,它的意志就是所谓“公意”。人民“公意”的体现是法律。而立法权必须由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民直接行使,而不能由他人代为行使。在近代西方国家实际得到实行的乃是代议制理论。

材料二秦以后的君主,在解释自己的权力来源时,强调自己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格,这种“君权神授”的观念在近代虽被认为过时,但它使得国家主权的体现十分简单明确而没有任何疑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精英人士们接受了国家“主权在民”的观念,但当他们思考人民如何体现自己的主权者地位这一问题时,却面临着因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代中国精英围绕“国体”“政体”问题进行了反复不断的苦苦探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魏光奇《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区别于卢梭行使“人民主权“思路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精英人士们思考人民如何体现自己的主权者地位的背景及意义。

2018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邦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了希腊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地表达了。

——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能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
2018-02-09更新 | 146次组卷 | 7卷引用:2019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文主义,其名词为paideia,其本意之一是教育。它的“七门学科分别是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它以语言的掌握、思想的精确和辩论的熟悉为基础,并“致力于为人类解决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简称之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发现“古希腊思想最大魅力在于以人,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被翻译成拉丁文humanitas之后,paideia形意皆变,内涵变成了“以人为本”。目的在于“人”平衡“上帝”以纠正宗教神学与经院哲学理论的偏执型,却不是“人”取代“上帝”,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历史人文主义。

材料三   或许有人反对将宗教神学称之为人文主义,这种反对之声有些狭隘。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部与宗教神学互动的历史。没有宗教神学的西方人文主义是不完整的,甚至丧失了存在基础与基本价值。用万能理性替代万能上帝过程中,宗教人文主义也被转化成了理想人文主义。

材料四   “不管什么人都会在他的作品的某一章节里对中国大加赞颂。……中国那里的专制君王不偏不倚,每年都举行一次亲耕礼,用来奖赏那些有用的科技;所有的政府职位都要经过科举来考取;……这样的的国度是他们最为惊叹和羡慕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公平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发挥了启蒙效果。……因此可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第三大思想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被称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的政治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贡献
(4)依据材料四,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人文主义的主要贡献,并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历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利(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并简要概述“解决个人主义合法性”问题的主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主张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呈现的主要不同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2017-12-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1599年,英国伦敦的环球剧院落成,已名利双收的莎士比亚成为股东,并为他那杂货商出身的家庭赢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这是莎士比亚值得举杯庆祝的一年。同年,中国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弃官归隐临川故里的汤显祖在新居玉茗堂演出自己的新作《牡丹亭》,以贺五十寿辰。

《牡丹亭》中,情之所至,少女杜丽娘一梦而亡,生为情死,死为情生,这是全剧最璀璨的华章。杜丽娘一缕香魂,碧落黄泉,惹得柳梦梅这等孱弱书生竟能奋不顾身,逾越阴阳,痴情始终,实在令人动容。故而该剧又名《还魂记》。但是,“还魂”之后,杜、柳要终成眷属,尚赖于状元及第、皇帝赐婚。是以,《牡丹亭》的“情魂”走不出“遵理复礼”的藩篱,走不进“以情代理”的阳光。这种中国式的理想主义,其底色是悲凉无措的现实主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青年男女相恋,却因家族仇恨而遭不幸,最后两家和好。

——《临界1599: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时空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汤显祖人性思想的时代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和《新全球史》(作者: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都是享誉世界的世界通史作品。以下是二者大致同一时期叙史的不同目录:

《全球通史》《新全球史》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六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七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八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第五部分全球一体化的缘起
(1500-1800年)
第20章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
第21章欧洲的变革
第22章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23章非洲与大西洋世界

根据材料,指出两部著作作者对这段历史表述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简要说明依据。

2017-11-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最大中国迷之一的伏尔泰(1694—1778年)在其著作里,部分地把中国视为自己作品灵感的源泉。儒家思想吸引着他,被当作他憎恨的宗教的哲学替代物,就中国国家的绝对权力,他看到了永恒的力量。孟德斯鸠(1689—1755年)剌断言“棍棒统治着中国”,他谴责中国是“暴虐国家,其原则是让人民恐惧”。伏尔泰的同事魁奈(1694—1774年)辩称“开明专制主义有利民众而非贵族”,他说儒家思想制约着专制主义。到18世纪60年代,一位英国讽刺作家曾说:“我们的知识来自明智的中国人。”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下)》

材料二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其封面印着“LAJEUNESSE”,是法语“青年”的意思。陈独秀和他的战友们在《新青年》上发表大量赞美法国启蒙思想、讴歌法国大革命的文章。李大钊在1917年10月发表的《暴力与政治》一文中两处引用了中江兆民翻译的卢梭《民约论》。陈独秀的亲密战友高一涵思想中也糅合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民主权”观念。但随着时局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民主观必然注入新的内容,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淡出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古代中国的看法及其对启蒙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2017-10-18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毕业班历史调研试题
17-18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反映着社会变迁,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三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中后期欧洲印刷业蓬勃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法国“印艺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17-10-16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以身份文化为核心,其自身的内在机制对契约法有一种抑制和消解的功能,其结果是在这种文化中根本就不可能培育出契约精神。在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环境下,平等便是异物;在“三姻五常”的熏陶和约束下,人格的独立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忠孝”的阴影下,自由成了奔望;在“父母官”与“子民”之间,诚信与合作也只脆成为无足轻重的摆设;在“重义轻利”的教化下,互惠互利失去了存在的环境。而正是这些宝贵精神的缺乏,使我们丧失了与西方社会同步进入现代文明的机缘。

——摘编自《中国契约的文化探讨》

材料二   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契约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有关正义的论述,以及交换正义的概念就蕴含丰富的契约思想,对契约理论影响深远。在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卢校从人性和自然法角度出发,强调契约对社会的普遥意义,用契约思想构建国家理论,从而使契约由经济领域拓展到法律、政治领域,实现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契约化,形成了西方契约文化的核心理念―“契约精神”。

——摘编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高等教育》

(l)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不能产生契约精神的文化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契约思想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契约文化在中西不同遭遇的认识。

2017-09-1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8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古今中外,爱情、婚姻、家庭成为人们永恒的追求和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爱情、婚姻、家庭的观念和形态也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论是高贵的天神,还是半人半神的大英雄,亦或是人间的凡人,面对爱情都会如飞蛾扑火般热烈追求,不惜改变形状,甚至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可见古希腊人对爱情的崇尚,但同爱情相比婚姻则远没有那般崇高伟大,婚姻往往伴随着功利、嫉 妒、报复等不美好的东西。                                               
——《从古希腊神话看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材料二   (在19世纪的西欧)没有生产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父母一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当有了一个在新地方安居的机会时尤其如此。……这种“空巢”家庭(指子女离家后父母独居的家庭)数量的增加是近来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并且是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
——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
材料三 (中国)古时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门第不合,不许轻婚”。……“今有受教育及有新思想之青年于此,其求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婚姻“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入他种之观念。”             
——1905年《女子世界》第2期
材料四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项目
年代
1949——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
26.6
28.8
12.66
15.6
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爱情观、婚姻观产生的主要原因。
(2) 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西欧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发展特征,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3) 材料三中“古今”择偶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 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