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 .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0-10-13更新 | 1144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检测卷: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等等。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摘编自百度文库《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材料二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盛行,文学艺术风格也以浪主义风格为主,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乔治戈登拜伦是其杰出代表。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众多光辉的诗作,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而战斗一生的勇士。

——摘编自人民版必修一教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的重点及导致他这一倾向的主要因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指出拜伦第一次描写“拜伦式英雄”的作品,并说明拜伦是一个“为理想而战斗”的勇士。
4 . 启蒙运动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现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   若是把他们看成乌托邦分子或者集权主义者,这在哲学上是错误的,从历史而言则是荒谬的。事实上,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世界,试图以求实际、讲原则的方式解决问题……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榜样供当代知识分子奋力追赶,也展示了一种与压迫性的制度、不公正的特权和不合时宜的文化实践做斗争的样板。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材料三   启蒙哲人对批判的推崇反其对形而上学的正当批判明显地表明,启蒙运动不是理性的时代,而是一次理性主义的造反。这场造反表现为两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一方面反对把理性说成是唯一的,甚至主导的行动精神的论断。另一方面否定那种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的神秘现象,都可以通过研究而得到阐明的观点。主张批判至上,绝不意味着理性万能。这是一项要求有权质疑一切的政治主张,而不是要求宣称一切都能被理性了解和驾驭。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判断问题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针对“压迫性制度”提出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康德提出的“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的原因,并解释“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大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材料三: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四: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结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


请回答:
(1)意大利那场思想解放运动初期的“三杰”是谁?当时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选自文艺复兴高潮时期哪位戏剧家的哪部作品?
(3)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学说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近代美国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仁者爱人”理念,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首先旨在解决百姓的生活,“故明君制民之产”“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而其思想的核心是“民为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应“内圣外王”,提高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为民表率,争取民心,“保民而王”,反对与民争利、驱民耕战。同时,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饮鸩赴死,柏拉图就此打消从政理想,开始潜心学术研究,后来在《理想国》中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落的原因在于公民不知道“正义”这一至善,因而国家的“第一要务”是进行公民教育,然后由公民选举“精英”来理政,“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统治者以哲学领导国家,以道德教化人民,以理性解决问题。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主张,简析其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哲王治国”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孟子“仁政”思想与“哲王治国”思想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种治国思想对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现实意义。
7 . 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产物,路德的思想充满悖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前的神秘主义信徒都尽力贬低自我,到了宗教改革的这位天才身上,却把自我膨胀成硕大无比。路德把基督教神秘主义所讲的灵性的出神狂喜,完全世俗化,解释为一种激情的奔溢。于是,自我取代了教皇、皇帝、主教们的职分、义务和责任,它就是自我得救的保证。

——弗里德里希·希尔《欧洲思想史》

材料二   他为消极服从辩护,声称是神权的发明者;路德教会的建制对确立绝对权力国家所作的贡献甚至比复兴民法的贡献都要大。他猛烈攻击他自己国家里的统治阶级;但当农民以正当与合理的要求起义并威胁萨克森时,他发表一个小册子认为应该将他们击得粉碎。

——阿克顿《近代史讲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革新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分析其思想中矛盾性的经济根源。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双重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只在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人只要有信仰,不需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不需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不需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材料二   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

——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
10 . 人文主义平等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条最基本的法律虽然被世俗的谬见所掩蔽了,可并不是就此给抹杀掉,它还是在人们的天性和举止中间显露出来。所以凡是有品德的人就证明了自己高贵。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要坚持基督,其他的诸如苦行禁欲等行为就不再成为表明信仰的标记,神职人员是否结婚这等行为完全由人自由取舍,任何人不得禁止,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同时基督徒有权对圣经做出自己的理解,无需神职人员的中介。这些思想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使人的信仰摆脱了外在形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路德还十分重视提高普通信徒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普通信徒在上帝面前是根本平等的,普通信徒均可成为祭司。

——答小群、孙琥瑭《从路德的宗教改革谈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问题》

材料三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他在书中指出,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状态,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必须“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这结合能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被称为城邦,现在则被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

——摘编自钟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中薄伽丘有关平等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路德的平等观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影响。
(3) 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卢梭的平等观内涵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新发展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