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较,文艺复兴较为相当。文艺复兴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在十四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而十六七世纪中国的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类似的经济态势。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其批判锋芒直指中世纪的神学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而中国明清之际诸大师也抨击了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等新的命题。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相对立。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思想的共同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2022-09-1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英杰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契约生活这一领域,官方主流文化习惯以“义利”关系来衡量人们实际契约生活中的具体交易行为。这种“重义轻利”观念的宣扬使得古代中国契约生活的道德性更为突出,在官方主流文化看来,契约的互惠性应该让位于契约的互助性,他们视契约为老百姓之间相互救助的重要手段。在儒家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绑架”下,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缺少天然的商业属性,其被赋予了更多“救助”的责任。这就使得,如果“义字当头”,“利”就可以让位,甚至可以被忽略。而这种“义”需要到怎样的程度呢?似乎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而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传统美德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最理想的“借口”,于是白纸黑字契约在“良心”和“道德”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你若较真,别人还会倒打一耙。

——摘编自万珊珊《从中西方契约文化看当今社会契约精神缺失》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封建经济关系的崩溃、罗马教廷的衰落以及新教的出现、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取代信仰的一致性、身份地位被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平等交往所取代,这一切变化导致非常重要的结果:一是个人主义的崛起,对个人的生命、安全、财产、自由等诸项权益的保护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二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前那种概念模糊的“神授”王权、“天赋”帝国被具体的、强大的国家统治权力所代替。近代最早完整地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是荷兰思想家格劳休斯,往后的斯宾诺莎以及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等,这些人推开上帝、离经叛道,明确反对君权神授,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和愚民政策。他们都相继提出了各有独立见解的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些思想家那里,有的利用社会契约理论来为君主专制制度辩护,但更多的则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借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来论证主权在民、主权利民以及自由、平等的政治主张,来论证进步的民主思想。

——摘编自罗国亮《试析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由来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契约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社会契约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近代理性主义最初出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牛顿力学的演算,使理性主义的旗帜树立起来。政治理性主义者将自然科学领域的分析、计算、逻辑推理的技术运用于政治领域,使这种追求确定性和功利性的科学方法在政治生活中占有了绝对的地位。在资产阶级同封建制度、同宗教神学斗争的过程中,政治逐渐从宗教的控制中摆脱了出来。此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政治家,比如伏尔泰提出的自然权利论,指出自然赋予人们自由和平等,所有的权利属于人民也被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在理性主义的引导下,国家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理性主义逐渐丧失了理性原有的怀疑性,转而追寻一种纯之又纯的确定性。近代政治领域所崇尚的理性主义更多是对理性的形式逻辑演绎的空前追求,将人类的政治程序化、简单机械化、标准化、量化。

——摘编自赵恩烯《政治理性主义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理性主义”发展的趋势,并简要评析“政治理性主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卢梭借助其渊博的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粗略地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和社会全貌一一一个可以得到良好治理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立法的共和国。

一一摘编自黄静《卢梭的不平等思想起源》

材料二   马克思高度肯定卢梭关于私有制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论断,并且认为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种趋势仍在不断加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是造成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重要原因,私有制不仅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最终还会导致资产阶级自身的灭亡。所以,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是消除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所有制,建立一个社会物质资料人人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

一一摘编自韦宇婷《马克思对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卢梭不平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其思想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超越卢梭思想的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材料二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

材料三   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历史时期之一。从文化发生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从社会转型来看,两段历史时期都随着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社会形态,具有共同的历史趋势,同时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呼唤新的社会、新的人。虽然中西方社会有历史共性,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如从结果来说,两者之后的社会形态有所不同。

——摘编自李静等《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社会信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比较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
2022-05-15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河北专版
6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孕育了众多敢于“为生民立命”、挺身为民众说话的思想家。许多统治者不仅宣扬民本论,还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

民本主义理论高度适应了农业化推广、深化的文明趋势: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与法家的重农抑商观念相互呼应,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化时代的极致水平;序上下、齐万民的教民、化民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极大地充实了集权体制的人文理性与实用智慧,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升华为农业文明时代最具制度张力与弹性的集权形态;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法家富民强兵的耕战取向相互补充,形成了管理、凝聚广土众民相对有效的农业化治理模式,帮助历代王朝蓄积起古代世界极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的民本思想》等

材料二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壮大,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历史任务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给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洛克、潘恩、杰斐逊、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民有、民享、民治”等基本思想。

西方的民主理论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讨论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阐明了人的自由、生命和财产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既不可转让,又不能剥夺;论证了人们通过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国家是保护人民自然权利的工具;为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防止专制制度出现,应当实行法治,建立分权制衡机制。

——摘编自吴巨平《略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的重大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在精神实质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根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已运用数学语言并且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摘编自冯天输《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材料二   赢得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者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个人;充满竞争的生存条件也促使他们必须具有多方面的造诣。在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7世纪,也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当时没有一部名人传记不在主人公的主要成就之外谈到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而这些造诣总是超出一般水平。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中国思想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意大利思想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8 . 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   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三   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及装饰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21-22高三·浙江·课时练习
10 . 文艺复兴确立了人文主义,科学革命树立了理性化思维,工业革命开启了生产力大变革,它们构成推动近代世界史进步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罗伦萨史》一改中世纪早期教会著史的天命观传统,不是以上帝的意志,而是以人的行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纵观整部书,马基雅维利除了对一场极具破坏性的大风暴的描述之外,并无过多笔墨着力于上帝对人间事务的影响,而主要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描述和解释历史。马基雅维利对教会,特别是作为教会首领的教皇,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摘编自徐朗《人文主义史学下的政治意涵——读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有感》

材料二   复古与创新构成了文艺复兴的主旋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重视向古代学习,但并不迷信古人的著作,由于知识视野的扩大,使人们更为自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养成了一种怀疑主义的科学态度……文艺复兴时期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再发现和再认识,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极为完整和系统的文献铺垫……受人文主义者影响的现实主义绘画需要画家们详细观察纯自然,如花、鸟、鱼、虫、山、石、树等,这样就建立了以自然界为基础认识事物的意识,而并非像中世纪一样以为知识是从书本上和逻辑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杨渝玲《文艺复兴:近代科学产生的艺术背景》

材料三   机器的应用、工厂制的建立,劳动大军的集中,人口涌向工业区,使城市无论在地理分布、数量、规模、类型等方面,都起了明显的变化。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不仅城市少,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不合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在某些国家内部完全确立,而且还在全世界范围进一步扩展。资产阶级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确立,资本主义逐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各国资本家之间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互通有无。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扩张市场,掠夺更多的原料、劳动力,进一步向亚、非、拉美地区扩张,并使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摘编自庄解忧《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佛罗伦萨史》所体现的关于“人”的内涵,并各举一例这时期文学、美术的代表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文艺复兴对科学革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②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022-12-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六)(13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