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18471899年英国增设的政府机构(部分)

时间机构时间机构
1847济贫部1867贸易部
1852公务部1871地方事务部
1854殖民地事务部1899教育部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不同于从前”的表现,并分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增设政府机构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本质区别并分析两种进步思想分别被称作“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要孝经广要道章》引孔子的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善于礼。”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残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从治国来看,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的社会治理办法,即以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常的依据,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礼”,对审判结果会造成直接的重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入”法”而成,即是汉廷尉陈宪疏中所说的现象:“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摘编自王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治》

材料二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把私有制、私人占有、自我所有权看作天经地义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亚当·斯密将“看不见的手”“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守夜人”等经典隐喻缘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明社会的乌托邦;诺齐克提出“最小国家”体现了自由至上的理念;哈耶克坚持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个人自主。

——摘编自张国清、何怡《西方社会的治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社会治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纵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从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看,古希腊哲学史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两个发展的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自然;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生。

——摘编自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仅接受了17世纪欧洲本土的滋养,它还在全球寻找灵感。17、18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传教士和商人出版了大量作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土著文化和异域文明,激起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强烈兴趣。对于致力于铲除欧洲社会弊端的启蒙知识分子而言,没有教会专制、尊重理性的中华文明显然可以充当他山之石。而欧洲独特的社会背景也为哲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18世纪兴旺发达的出版业充当了传播启蒙观念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式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异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智者学派对古希腊哲学发展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022-01-0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自然发生的过程,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化圈主要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儒家经济思想随着儒家思想在汉文化圈内的传播,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经济思想。在日本,646年的大化革新制定了班田收授法,受田的公民负担租庸调。……租庸调是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在实行均田制基础上,于624年颁布,……。均田制所体现出来的均田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儒家并田思想的真正实现。因为井田思想无非代表着一种平均分配土地的要求或愿望。日本的班田和新罗的丁田相当于中国的均田。15世纪的越南黎朝实行禄田制,即以禄田代替薪俸。……也正是北魏隋唐均田制的同生制度,叫职田制,它在中国沿用至明初。

——陈勇勤《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提出的这一著名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最早在哪个国家得到实践?这一思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考察历史,注意到历史上凡建立下不朽功勋、对民生福祉有所作为的时期,为“王者”均是“圣”或“仁”者。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内圣外王”的理想政治模式:先圣而后王,只有圣者才能为王。孟子进而提出统治者可从整理田界,厘定土地面积入手,制定新的经济政策,分配土地给民众,为其通过勤苦劳作发展起“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产业提供条件。此外,统治者还应“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并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等等。

——摘编自风传子《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材料二   希腊城邦的动乱,使亚里士多德反思现存的所有政治体制。亚氏认为混合政体是理想的政体,因为最好的政体往往都会结合众多形式,所以这种混合政体应该利于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在原则方面,亚氏认为理想的政体应该奉行正义的原则。在《政治学》一书中,亚氏认为中产阶级是最好的治理者,因为从财富的论述角度来说,任何过于极端的(统治阶层)都将导致败坏,天平一端的极度富有者和另一端的极度贫穷者都天生不是优秀的治理者。他认为:“所有人都应当是善良公民,这样才能使城邦臻于优良。既然优良政体的治理者是最优秀的人,那么由其领导的公民也应当是品德良好的人,否则就会产生动乱和犯罪。”在治理方式上面,亚氏认为优良的政体必须实行法治。

——摘编自叶远涛《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基于<政治学>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理想政治模式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思想形成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少年时代的汤显祖深受儒道思想影响,“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1583年汤显祖中进士,1591年因抨击朝政,被贬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汤显祖的剧作多作于为官闲暇时间,1598年完成杰作《牡丹亭》后,终因触怒权贵而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西临川。汤显祖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以戏曲成就为最。《牡丹亭》与《紫钗记》歌颂爱情,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与《邯郸记》针砭时弊,为社会风情剧,四剧皆有梦境,合称“临川四梦”。市井百姓、文人学者无不赞其“技出天纵、匪由人造。”“《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

——摘编自徐朔方《汤显祖年谱》

材料二   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于英国中部的市民家庭,为谋生步入剧坛。作为职业戏剧创作者,莎士比亚戏剧深受古希腊戏剧理论和文艺复兴作品影响。他一生与戏剧、剧团、剧场密不可分,一共完成了37部剧作,以独特的方式在舞台再现了新兴市民阶级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为了使剧本剧情更加贴近16世纪的英格兰市民社会,莎士比亚努力摆脱古典戏剧的束缚,自由剪裁拼合人物,插入各种细节,比如苏格兰的五步舞,下半身套着灯笼裤的德国人。莎士比亚在贵族与平民、古典传统与现代民众等方面找到了新的平衡,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李伟民《中西文化语境里的莎士比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从14世纪,大体上,到16世纪这300年的欧洲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也不能是一个孤立事件。“文艺复兴”涉及的面实际上不只是文艺,而是人民的自由问题,言论自由的问题,在艺术上创作的问题,学术上的发展等。它是一场普及整个西欧的文化运动。这股风,当然对东欧也传过去了。像波兰捷克这些中欧四家,也受到一些影响。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批判大多仅限于指出教会的腐败和虚伪,并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生存的根基。……人文主义者须有闹眼和财富来从事活动,决定了其局限于上层知识界,并依附于权贵阶层,就不可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实现根本的彻底变革。当时王权既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新兴市民反对教皇的权力又害怕他们的力量过于强大,在变革过程中不免有妥协之举。人文主义者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中性纪基督教的基石,这一任务接着落到了宗教改革者的腐上,但宗教改革老也同样走不出这一阴影。

——摘编自齐昂昆、彭春霞《人的发现和限制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本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者“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中世纪基督教的基石”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好像是一个酣睡的人在慢慢苏醒;宗教改革进一步表现在“上帝”问题的一种突破;在经历了笛卡尔以来整个世纪的沉思后,西欧进入到了自觉运用理智的阶段。所以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思想运动不断深化、不断让理性脱离羁绊的渐进、积累的必然结果。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主张(任举两例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022-06-30更新 | 130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高级中学等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思想启蒙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