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文艺复兴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另一些人沉沦。加尔文还规定教徒领袖,经由教会选举,接受“长老”圣职而为管理教会的骨干。专职牧师则受全体教徒所授权的长老们聘任,牧师在长老们的委托下管理教会教务工作。为此,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

——百度文库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伏尔泰认为天主教是“最可怜、最荒谬和最残酷的”东西,是“迷信的恶魔和狂信的九头蛇”,是“最卑鄙的混蛋作出的各种最卑劣的欺骗”。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而梅叶则相信“宗教与政治是两个相互庇护、狼狈为奸的小偷”。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依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新兴宗教观的异同。
(2)结合相关史实,如何解释材料二中该学者的观点。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新兴宗教观共同的历史作用。
2021-04-0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启蒙运动,在西方各国的发展情况是不尽相同的,英国的审慎启蒙到法国的偏激启蒙,再到德国的深刻启蒙,此间的发展可以说是错综复杂。下列与“审慎到偏激再到深刻的发展“相对应的思想家是
A.霍布斯--伏尔泰一孟德斯鸠B.洛克一卢梭---康德
C.达尔文---卢梭一孟德斯鸠D.哥白尼一卢梭一康德
2021-04-0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
3 . 17-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法国著名思想家及成就简表,其描述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人物作品主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伏尔泰《哲学通信》自由平等
卢梭《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新文化运动
2021-04-0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4 .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2021-04-02更新 | 399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西钦州市大寺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5 .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专制自由的观点截然相反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2021-04-01更新 | 341次组卷 | 74卷引用: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B.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2021-04-01更新 | 1005次组卷 | 1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康德曾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可见康德眼中启蒙运动的本质是寻求
A.思想自由B.推翻专制C.人身的自由D.主权在民
2021-04-01更新 | 647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佳木斯二中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卷
9 . 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的先哲是
A.赫拉克利特B.泰勒斯C.普罗塔格拉D.亚里士多德
2021-03-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贤能的智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   (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三   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 》

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社会的政体分别是什么?指出他们的各自依据。
(2)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思想家对中国形象做出判断的主要信息来源有几种?哪一种更可信?为什么?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