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宗教改革从表面看,似乎是更新灵魂得救的方式,而它带来的一个实际变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的日益显现。它满足了社会上诸多人士特别是市民们的要求,即建立一个没有教会干涉、能够提供社会稳定的秩序,让人们在其中安居乐业。”这最能说明(       
A.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教会势力D.宗教改革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孟德斯鸠认为,“平民政治的国家里执行法律的人本身也要服从法律,并负担责任”、“判例(即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则应该固定,以便做到裁判只能是法律条文的准确解释”。这表明孟德斯鸠(     
A.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B.认为国家应努力完善判例
C.强调维护法律的权威D.呼吁法律的修改应该慎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柏拉图看来,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喜剧(即希腊文艺遗产)都是不好的,这是因为文艺只属于情欲,绝不属于理智,它不能给人真理,反而逢迎人的情欲,摧残人的理性,乃至亵渎神明,伤风败俗。这反映了古希腊(       
A.社会世风日下且人情淡薄B.文学家和艺术家没有社会地位
C.道德教化问题受到了一定关注D.人文主义者普遍推崇理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偏重知识实用性,增设科学、工艺、技术词条,尤其将早期“总汇- -陈列式"条目法转为抽绎法,编写精准的文字和图表,审视法国的手工艺传统,开创了传统技术的现代方向。其对法国最重要的贡献是
A.填补工匠与学者间的鸿沟B.开启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C.促进了法国工业技术进步D.成为启蒙运动的集大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远比树木、石头甚至所有这些星辰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那就是人的心灵。人究竟是什么?你将会变成什么?只有到人的心灵转而省察自身时才会有真正的哲学。”据此推理,苏格拉底强调
A.哲学应探索人的精神价值观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理性认识自然是十分必要的D.哲学只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
6 . 据记载,伯里克利时代的普罗泰戈拉已怀疑神“存在还是不存在”,普罗狄科更认为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发明种植、住房和各种技艺的实用需要创造了诸神的观念。这(   
A.带有绝对化的发展倾向
B.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滥觞
C.肯定了人人平等的理念
D.旨在论证“认识你自己”

7 . 东西方文明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冲突也有融合。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以“多元化的东西方文明”为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一:异曲同工

材料一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探究二:分道扬镳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探究三:西学东渐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探究四:中国特色

材料四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东西方文明“分道扬镳”的根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近代人文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毛泽东认为的完成中国革命任务需要经过怎样的阶段?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春秋繁露》

材料三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材料四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五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材料二中体现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他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苏格拉底之死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缺陷?

(3)概括材料四、材料五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