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18世纪,法语阅读材料来源中有大量的盗版书和禁书。盗版书是对某种合法图书的盗印,它们构成了旧制度下书籍贸易的很大部分;禁书是指冒犯了现行的宗教或政治律条,或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的流行反映了18世纪的法国(       
A.印刷业遭到致命打击B.封建君主专制愈演愈烈
C.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D.严重缺乏产权保护意识
2 . 马克斯·韦伯说:“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新的社会伦理的本质是(     
A.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B.中世纪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反映
C.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D.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
3 . 它是一部长篇诗作,反映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政治、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材料中的“它”是指
A.《神曲》B.《哈姆雷特》C.《复活》D.《物种起源》
2023-09-21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5 . 柏拉图在《理想》中公民分成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的是哲学家,其次是战士,最低的是农工商。马克思对这一划分评价道:“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据此可知,柏拉图的理念是(     
A.保障雅典直接民主制B.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C.建立开放包容的政体D.实行城邦内精英治国
6 .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如伏尔泰改编的剧本《中国孤儿》,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宗教宽容、君主贤明的理想国度;而孟德斯鸠则从方方面面抨击中国的弊端。两位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持不同看法,但却共同关注中国的目的是(       
A.为自己的思想主张寻找依据B.为建立民主共和制营造舆论
C.寻找推翻法国君主制的良策D.热衷于吸收博大的东方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孟德斯鸠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行政权从属于立法权,行政权是不专制了,但如果议会至上,那么议会也会形成专制。”基于此,孟德斯鸠(       
A.认同人民主权观念B.坚持社会契约至上C.强调天赋人权原则D.完善分权制衡理论
8 . 马丁·路德在《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府官员书》中提出,要求全国男女儿意无论贫富一律入学受教,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大力兴办学校,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学校要关注世俗事务,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马丁·路德该主张旨在(     
A.改革教育内容倡导男女平等B.批判等级制度提升民众素养
C.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思想解放D.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民族国家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文艺复兴提出了新的人神关系,强调个人的可完善性:“上帝造人的目的是要使这个世界得到完善。”宗教活动以“信”为基础,如果它成了神职人员谋取利益的手段,干涉了个人的信仰,宗教的体系也就出现了问题。罗马教廷原本属于罗马帝国,后成为全欧洲的精神领袖,凌驾于皇权之上。随着英、法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材料二   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路德宣称“属灵阶级”和“世俗阶级”是平等的;《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和教会,而且平信徒也可以根据信仰解释《圣经》,世俗的皇权在教皇之上,有权召开宗教会议。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号召用暴力手段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教会财产流失,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很多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教随国定”原则被确定,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和贡献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023-07-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狄德罗高度评价牛顿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在摧毁宗教神学、培育无神论思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多亏这些伟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个神,而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簧和悬摆。”狄德罗意在强调近代科学的兴起(     
A.构建了理性王国的基础B.否定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D.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