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早期人类社会,各地劳动人民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在传播与交流中不断发展。某学校准备举办主题为“世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的展览活动。
(1)根据展品信息,将下列展品匹配相应的展馆。(填写字母)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阿兹特克太阳历

E有“0”数字符号的手稿(3世纪)

F东汉织锦新疆博物馆藏

G记载金字塔建造的莎草纸

H玉米彩陶(7世纪)危地马拉出土

(2)造纸术的出现与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根据以下材料的提示,画出“中国造纸术的传播演变示意图”。

材料   从考古可知,在西汉已有植物纤维(麻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造纸术在2世纪便已传到越南,7世纪,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丝绸之路是造纸术西传的桥梁,3世纪纸已传到西域地区,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亚地区,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木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3)概括上述《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材料中阐述的文化交流特征
2022-06-20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百年昆曲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昆山,唱腔婉转细腻,被称为“水磨调”。历经600余年盛衰沉浮,流传至今。

材料一   清末民国以来,昆曲日渐衰微,几近消亡。1956417日,改编自清代传奇的的昆曲《十五贯》在北京首演,引发轰动,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赞赏,一时间“满城争说十五贯”,这一现象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第一,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剧种的改革。第二,《十五贯》是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的,改得切合了历史主义的要求。第三,《十五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第四,《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第五,《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

——周恩来1956517日在关于《十五贯》的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剧种的兴亡衰替,决不应该决定于一出戏,然而“十五贯”的演出,竟然使这句话有了根据,这就看出我们的戏曲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问题了。

——人民日报1956518日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1)明末清初,昆曲盛极一时,有“家家收拾起,处处不提防”之称(“收拾起”“不提防”为《千忠戮·惨睹》和《长生殿·弹词》两折昆曲唱词的首句)。昆曲有此盛况的原因有(________)(在答题卷上涂选)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士人阶层活跃   ③思想专制加强   ④江南文化兴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根据材料一,符合对昆曲《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一文化现象认识的是(________)(在答题卷上涂选)
①政策扶持   ②保留传统   ③与时俱进   ④民众参与   ⑤传承艰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材料二   1986年,上海昆剧团根据莎翁悲剧《麦克白》改编排演了昆曲《血手记》,这是昆曲首次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19878月《血手记》赴英国演出,一时间盛赞如潮。


(3)结合材料二,昆曲《血手记》的排演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不定项选择)
A.丰富了昆曲的表现形式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迎合了西方的审美情趣   D.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4)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近年来,随着“戏曲进校园”等活动的推广,昆曲的受众群体日趋年轻化。从百年昆曲的兴衰沉浮来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21-22高一下·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名校
3 . 中国古代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以下是小辛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先民的物质生产方式,请按照其最早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填写字母)
A.种植水稻              B.渔猎采集              C.铸造铁器              D.火药配方
E.制造纸张              F.冶炼青铜              G.引种甘薯              H.活字印刷
(2)列举青铜器和铁器在古代中国社会各一项主要用途。
(3)不同的生产方式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
选择CF,可以研究古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___,可以研究古代中国粮食作物的多样性;选择____________,可以研究古代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技术支撑。
2022-06-15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反馈历史试题
4 . “中国”探源
“中国”的称谓始于何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某班同学围绕“‘中国’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1)寻找“中国”一词的来源,同学们想到商朝的__________,(单选)但只找到了“中”字,没有找到“国”字。
A.石器B.陶器C.玉器D.甲骨文
(2)接着在西周的何尊铭文中,同学们找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它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__________。(单选)但何尊铭文记事简略,只提供了关于“中国”地域范围的一种认知。
1A.实物证据B.图像证据C.口传史料
(3)探究“中国”的含义,需查阅更多材料。

A.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国语·越语》

B.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史记·天官书》

C.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

——《汉书·陆贾传》

D.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

——(清)《平定罗刹方略界碑文》


以上材料里的“中国”含义不尽相同。体现文化含义的材料是__________;体现政治疆域含义的材料是__________。(填写字母)
至此,同学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含义不断丰富。
(4)秦汉时代,政府创设和推行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中国”一词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结合所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列举具体内容各一。
政治方面:中央:__________
地方:__________
经济方面:__________
文化方面:__________
(5)在“中国”探源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对古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考古资料,它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这引起大家的争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科技力量

2021年9月起,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首个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专题展览,展览的主题为“科技的力量”,展览分为“格物穷理、天工开物、西风东渐、走向复兴”四个板块,着重展示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其突出成就。下列是《展览内容介绍表》。

展览板块内容概述展品举例
板块一:格物穷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非凡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1、数学、农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商代记录日食的占卜甲骨
板块二:天工开物中国古代先民孕育出众多载入史册的发明创造,在农耕、纺织、冶铸、陶瓷、造纸与印刷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技术创新。这些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面貌,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A
板块三:西风东渐2以后,产生于欧洲的近代科技进入中国,对中国的天文历法、舆图地志产生了重要影响。鸦片战争以后,几代有识之士通过翻译科学著作、派遣留学生、发展新式教育、设立科研机构、创办新式工业等方式学习西方科技,寻求国家富强。B
板块四:走向复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获得空前的重视与发展,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科技大国,中国成功走出来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世界性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发展。C
依据《展览内容介绍表》内容,完成表中“内容概述”。
(1)表格中“1”是(       )(单选)
A.地理学                    B.生物学                    C.天文学                    D.工艺学
(2)表格中“2”是(       )(单选)
A.明朝初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初期                    D.清朝后期

下列表中是本次展览的部分展品

序号展品年代展品名称
南北朝时期印花对凤对马联珠人物纹汉服衬衣
1909年邮传部(1906年设立的政府机构,管辖全国铁路、轮船、电报、邮政机构)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颁发的中学五年级毕业文凭
1965年中科院生化所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实验的关键部分记录原件
东汉时期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的带字纸
1977年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查改字模“匍”字的压缩信息手稿
1905年詹天佑测绘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路线的测量经纬仪
清康熙时期景德镇官窑宝石红釉瓷瓶
(3)把上述部分展品分别逐一填入《展览内容介绍表》对应的“展品举例”栏中。(填序号)
A:______;B:______;C:______。
(4)依据上述展品信息,简述近代以来科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02-2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世界的马铃薯

材料一   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奉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1)请将下列物种与上图中的原产地相匹配。
玉米、甘薯(   )水稻、粟(   )小麦、大麦(   )驯化骆马(   

近代以来,马铃薯传播到世界各地,从“魔鬼的苹果”演变为“便利食品”。

材料二   ……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导致“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上丝路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材料三   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大部分欧洲人对它持非常不友好的态度。甚至认为其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甚至在马铃薯被称为“魔鬼的苹果”的苏联,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后开始大规模栽培马铃薯。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茅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四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囫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明】徐光启《——?_》


(4)结合所学,材料四画线处应为(   
A.《神农本草经》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材料五   20世纪以来,马铃薯被学者誉为“未来食物”。

2007年马铃薯全球产量


收获面积(公顷)产量(吨)单位产量(吨/公顷)
非洲15414981670657310.8
亚洲/大洋洲873296113734366415.7
欧洲747362813022396017.4
拉丁美洲9637661568294316.3
北美洲6158782534530541.2
世界1932773132530244516.8
资料来源:FAOSTAT

(5)根据上表,2007年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产区是(   
A.非洲   B.亚洲、大洋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
E.北美洲
(6)以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的国际组织是(   

A

B

C

D
(7)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马铃薯从“丰收之神”“魔鬼的苹果”“便利食品”到“未来食物”的变化?
2022-02-20更新 | 2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下·上海·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B.
C.
D.
2022-01-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10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清时期,在《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孔子不再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君王形象,而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变化
A.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B.意在颠覆正统的孔子形象
C.符合市井民众的审美情趣D.反映了主流价值观念嬗变
9 .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其中“契文”一说主要是突出其文字的
A.成字方式B.呈载内容C.物质载体D.出土地点
2021-04-19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5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西汉官员上书所用竹简有时需两人抬进宫,改变这种现象,最早得益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D.制墨技术
2021-04-19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