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长官,他明确反对祀孔。1928218日,蔡元培发布通令:“孔子生于周代,其人格学问,为后世所推崇,惟因尊王忠君一点,历代专制帝王,资为师表,祀以太牢,用以牢笼士子,实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本党主义,大相悖谬。为此,令仰该厅、校、校长,转饬所属,著将春秋祀孔旧典,一律废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升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经历了“清党”和内部斗争后,党员及军人对指导思想不明确,随着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民众心态日渐颓废。由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孔子被再次凸显,恢复祀孔成了此时政府情理之中的选择。1934827日,上海市党政机关举行孔子诞辰纪念大会。市长吴铁城认为:“我们要实行三民主义,必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必要尊崇孔子。今日之尊孔,乃是谋民族之复兴。”

——摘编自周慧梅《国民塑造与社会建设:1896-1949年中国社会教育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反对祭孔的理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从反对祀孔到恢复祀孔的原因并简析上海市纪念孔子的时代价值
2022-06-04更新 | 383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B)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将孔子比拟为古代希腊的大哲学家,认为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过着良善的道德生活。该书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深受中国输入的陶瓷、丝绸产品的影响,具有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性。18世纪,法国人魁奈创立了重农学派,其刊物大量引用中国的典籍。在魁奈的敦促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98年,严复节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并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掺杂进自己的大量发挥,出版了《天演论》。是书将进化论的适用范围推向极限,痛陈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万古不易的天演定律,一经刊印便风行全国。梁启超说: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进化观念传入后,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中国的角度分析17、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受到重视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进化论在当时中国风行的现象。
2022-04-30更新 | 466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京师大学堂的置废颇为曲折。甲午战争后,改革求变呼声起,光绪帝下旨兴建京师大学堂,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筹备工作。1898927日,“在孙家鼐上奏筹备方案之后,光绪帝面见各军机大臣,对此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大学堂筹备被搁置”。1898126日,上谕今“各直省添置学堂,实力举办”,“着由户部筹定的欺,按年拨给京师大学堂,以崇体割”。12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189956日,因御史参奏京师大学堂“靡费过甚,请饬归并删除”,清廷要求孙家鼐对其整顿。717日,上谕批准孙家鼐因病续假,由吏部左侍郎、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420日,许景澄上奏,称大学堂开办以来,图书、仪器购置费用在常年经费动支,未动用20万两开办经费,呈请缴还此款。适逢“庚子事变”,他再次奏请“暂行裁撤京师大学堂”,并说:“创建大学堂之意,原为讲求实学、中西并重,西学现非所急,而经史诸门,本有书院、官学”,不必另立学堂。79日,该折获准。

1901914日,清廷颁布兴学上谕:“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1902110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复办。

——摘编自蒋宝麟《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财政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曲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识之士对待“西学”和“中学”态度转变的历程。
2021-12-27更新 | 3440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4 .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两次“百家争鸣”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B.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C.西方各种思想流派和主义的传播D.社会舆论的相对自由与军阀混战
5 .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人往往通过家训把自己及前辈的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子孙后代。有些家训在后世流传甚广,如周公、孔子留下的口头家训,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还有唐太宗的《帝范》等。古代家训的内容主要有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学、婚姻、择业和仕宦八大类。其中,修身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家训实施的主要方法是对家庭成员进行规劝、诱导,但有时对违反家训者也会采取相应的处罚,如张榜公布其不良行为,宣布其为不孝、不贞,或者罚跪、鞭笞、禁食等。

——摘编自徐秀丽《中国古代家训通论》

材料二家书往往寄托着一个家庭难以忘怀的记忆,成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与海外子女的书信往来频繁。他常问孩子“你们的意思怎么样呢?”“不知你的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他还告诫孩子“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毕竟“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的路上走”,并提到“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

——摘编自陈岚《<梁启超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家训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新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超越了当时多数中国人视野所能触及的地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书中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是近代国人谈世界史时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海国图志》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魏源编撰的范围由地理和历史逐步扩展到工商业,并由风土人情扩展到经济、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介绍。

——摘编自徐其成《〈海国图志〉对于促进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功用》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梁启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并撰写《责任内阁释义》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以供清廷借鉴。但是“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应时势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被重新包装。革命派主张共和,对梁启超说法不置可否,而此时袁世凯态度又暧昧不明,梁启超算是孤军奋战。在形势逼迫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一主张,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完成了最后一次戏剧性的思想转变。至此,梁启超政治立场的纠结基本走到了终点。

——摘编自李泽鹏《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日本研究“热”。驻日参赞黄遵宪出版《日本国志》,重点介绍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风貌;康有为编著记述明治维新的《日本变政考》,并于1898年进呈光绪皇帝御览。20世纪30年代,新的日本研究“热”逐渐形成。以明治维新研究为例,李宗武《明治维新》、李建芳《日本维新运动》等专著出版;梁启超、陈独秀等人日本研究新成果,发表在《大公报》《解放日报》等报刊。蒋百里出版的《日本人》对日本评论贬多于褒。这些学者多有在日本留学或旅居、考察的经历,能贴近感知日本社会。中国的日本研究理论与方法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宋有成《中国的日本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1)据材料,概括两次日本研究“热”的异同。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日本研究“热”存在异同的原因。
2022-05-13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率先进入近代化过程的国家非英国莫属。1516世纪伴随着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的开辟,海洋成为通向世界的海洋,东西半球开始互相连接,漫长的全球一体化肇始于斯。16世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切断了英国与罗马教廷的从属关系,60年代传入的清教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追求财富、谋利的愿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资本的积累,为社会的定势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砝码。17世纪中期,政治领域的大变动凸显,矗立数百年的封建制度轰然倒塌。新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登上政治前台,分享政治权力,参与国家管理。18世纪六七十年代,场看不见硝烟的经济革命在英国开端。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初步建立了以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业为支柱的全新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成为工业国。这一根本变化奠定了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物质基础,近代化初步实现。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追求,到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这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并模仿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开办新式企业。继洋务运动之后而兴起的近代化运动是戊戌维新运动。这次运动提出了“兴民权”、“开制度局”、“君民共主”的政治主张。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进入了新阶段,虽然辛亥革命并未真正实现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但是它使中国在资本主义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1915年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使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更使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新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模式与资本主义模式交替,并逐渐取代资本主义模式的过程。

-----摘编自虞和平《试论中国近代化的概念涵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并分析英国率先步入近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近代化历程相比中国近代化的不同之处及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化”这一重要历史概念做出科学解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推动下,晚清政府于1872年到1875年期间,先后派遣4批共120人,年龄为10~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学生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必须学习古书、牢记圣训。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幼童赴美后,不少留学生脱下长袍穿上西装,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社交活动,有些学生甚至剪掉发辫。这背离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初衷,导致幼童留美计划的中止,也预示了洋务事业的结局。

——摘编自成林萍《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生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生运动。
2021-11-06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自幼研习儒家经典,少年时认为“为今之计”,当秉持“六经诸子”学说治理天下,“以历朝掌故为纬”,探究“古人治天下之法”。19世纪末,在大量阅读西书后,他看到“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无大无小,而一切皆为此天演大例之所范围”。在撰文批评儒家不关注自然和缺乏科学精神的同时,梁启超推崇西方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科学精神,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社会领域。梁启超对待儒学的态度演变,是很有代表性的,深刻地反映了晚清思想界在中西比较领域的理论走向。

——摘编自苗建荣《论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说:“夫孔教之名词即不能成立,强欲定孔教为国教者,讵非妄人。”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平等自由,必须反孔,因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在他看来,生长于封建时代的孔子所垂示、主张者皆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与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幸福之无与焉”,孔子之道是不能行于今日共和时代。这些论述对动摇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李先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反孔非儒”的历史重探》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对待儒学态度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演变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儒学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3-0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