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尚俭去奢”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积极构建“崇奢黜俭”消费观。梁启超认为“尚俭”是“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谭嗣同指出:奢伦本非天生地就,而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等级特权的伦理教条。严复在翻译《原富》时对亚当·斯密的“财无滞者,尽家之财皆有息利,尽已之有皆以养工……一国之获利亦阅(大)矣”表示了认同。他认为,“尚俭”容易造成人们只重“节流”、不重“开源”的思维定势,“崇奢”才能促使财富流动,或是通过交换进入市场,或是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避免财产壅积和因财富不均引起的混乱。他主张将资金投放于新式企业的创办,实现财富增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黄娟《“崇奢黜俭”思想与近代消费观的重构》

材料二   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取代了“贫穷效用”理论,逐步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生活舒适和便利同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能够对工业形成强有力的促进。曼德维尔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直截了当地挑战奢侈品和必需品的界限,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

这场大讨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认识,大家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而是从商业经济角度出发,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也使进口商和制造商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崇奢黜俭”消费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中英两国消费观转变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2023-04-08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历史学的危机开始展现。局限于文字史料的民族国家历史书写造成了领域的狭窄化,追求客观写史的理论在实践中遭遇质疑,对历史学学科性的强调排斥了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流。从19世纪到20世纪,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纷纷形成并兴起,丰富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暴露出传统史学对社会历史的解释不足与缺陷。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推动了西方社会的民主化和世俗化进程,普通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和影响日益加强。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所引发的各种弊端,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念,重新思考直线的历史进化模式。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由此造成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知识界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产生很大影响,这都使西方进步的历史学家逐渐转向政治以外的其他人类生活领域,以布洛赫等人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派应运而生。

——摘编自樊江宏《法国年鉴学派研究》

材料二 对于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的社会史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与当时国内主流史学界并不符合。社会史论战本身既是由现实问题而来,又全然表现为回到现实问题中去。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进而展开的社会史论战,因其较为明显的非学术色彩、普遍生硬的史论结合特征等原因,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主流史学界认同。社会史论战使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联结在一起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雏形,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尚需从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层面充实加强。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更注重反思社会史论战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实史料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者及其观点也发生了各种变化,经过几年的讨论、研究、调整、淘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以后逐渐明确。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年鉴学派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022-04-1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至嘉靖年间,小说的特点是事有所本,不完全虚构、凭空编撰,具有一定的史实性和正统性,都极力强调儒家义理。嘉靖以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遵循儒理,小说中情盛于理的意识愈加浓重。清初至乾嘉时期,正统儒理得到了强化,重新注重讲论儒理,部分小说成了儒士作者的传声筒。清代嘉庆以后,随着八股文的逐渐衰败,小说也不再受限于儒家义理的论说,时常出现批驳和反对等言论。

——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

材料二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引发了梁启超等人的反思,他们把由原来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中心的变法运动一变而为以“新民”为标志的文化启蒙运动。在“小说界革命”推动下,小说创作被提高到社会改革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五四过后,纷纷出现的新报刊、新团体,大多以科学和民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和民主作为动员群众的口号。小说,由于其特有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就被新文化先驱首选为启蒙的工具。

——王媛《启蒙文学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特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说作为文化启蒙工具的背景及影响。
2021-12-2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古代东西方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出现交流与融合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轻重皆有所称者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   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构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精髓。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并且认为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面——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

——张树光、许松慧:《西方文明的摇篮一一古希腊罗马文化》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儒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差异。

材料三   在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中,他经历了从以借鉴西方为重,到以中国固有文化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所导致,同时也与西方的学说、主义在中国实践频遭挫折密不可分。——陈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杜亚泉》材料四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周月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


(2)依据材料三,分析杜亚泉形成中西文化调和思想的原因。材料四中杜亚泉认为“吾国固有之文明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3)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2021-05-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他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他还主张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一位民族英雄。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杜莎夫人像馆展出林则徐像时曾派发宣传单张。其主图为穿着清朝服饰的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的晶像,背景是当年在欧洲流行的中国风庭院景色,单张上以大字印着“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再仔细读那些较小的文字,赫然发现这样的字句;“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250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其中所谓“英国财产”是指被林则徐销毁的鸦片。

——摘编自【英】何伯英《旧日影像》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两位作者对林则评价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前述评价呈现差异性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七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康有为的思想发展来看,1888年在他第一次向清帝上书以前,他主张古文经学。他著《何氏纠谬》,从古文经学的立场,批判了今文公羊学大师——何休。康有为对孔子的评价也不高,认为“孔子虽圣”,只是搜集遗文,退而讲学。不过,他和一般汉学家不同,他尊事周公,酷好《周礼》,其目的是想从古文经籍中寻找可资经世的东西,学周公“定新制以宜民”。1890年,受今文经学家廖平的影响,康有为开始从今文经学中寻找变法依据,并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近代卷》

材料二   《新青年》反孔批儒,(新文化运动)乃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事件。陈独秀是新文化反孔教运动的领袖。他对孔教的判断,诸如孔教与现代生活不合、与共和“绝对两不相容”、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由此而生之忠孝节“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等,长期以来,构成了新文化话语体系对孔教的论述要点,也形塑了至今为止大部分国人对儒教的基本观感和认知。

——摘编自彭春凌《〈新青年〉陈独秀与康有为孔教思想论争的历史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经学和孔子态度的变化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及其背景。
2024-02-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在借由劳动这种特殊的实践途径对人自身以外的自然进行改变的同时,也在“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资本无限增殖,更不应该是人被资本奴役,而应该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让人真正地成为人。马克思还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断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这种过程实现了"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纵观全过程,其核心正是“否定的否定”。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守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

材料二   近代以来,曾经的“天朝上国”变成了“东亚病夫”,这使得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深受伤害,使得中国人的心里笼罩上一层亡国灭种的阴影。正当中国人民在苦闷和迷茫中苦苦探索、在黑暗中砥砺前行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案例。

——摘编自周涛《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相契合的内容。
(2)根据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2022-09-2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甲午战败惨痛的现实,康有为明确指出,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民与民的竞争,强国是因为其国民关心国家,勇于担负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弱国则相反。在梁启超看来,现代“国民”是“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的国家主人,是以“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为思想基础,具有“爱国心”“社会公德”“权利思想”“义务思想”及“政治能力”的权利主体,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国家前途,推动国家进步。严复认为,要像西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黜伪而崇真”与“屈私以为公”,而最根本的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精神。

——摘编自叶瑞昕《从臣民到国民:晚清救亡危局中的国民道德谱系建构》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积极建构国民道德谱系。在北平、上海等地求学的商城籍青年学生在全国抗日热忱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6月,金山、王莹率领“抗演二队”20余人来到商城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6月下旬,根据中共豫东南特委决定,由青年军团商城队组成中共商城县工作委员会。随着商城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该县中共党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当地士绅顾敬之起初只允许具有“军方背景”的“青年军团商城队”进入其统治的辖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青年军团商城队”利用这种优势深入辖区,一方面向辖区民众进行抗日宣传,一方面做顾敬之的统战工作。顾敬之在这种形势下也表示赞成团结抗日。

——摘编自周斌陈杰《抗战初期多元主体参与的地方抗日救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救亡危局中的国民道德谱系建构的内容,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时期国民道德谱系建构的特点。
2022-11-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复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为“进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条件,而“进化“观念也为“新”字涵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
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1903年,梁启超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再次详细阑释了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
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提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作为革命派的“新中国”理想被正式使用
陈独秀发文驳斥了民初的共和政体。他将“民主”与“共和”观念截然分开,阐明了“共和”也不一定就是民主。在政治变革无望的背景下,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确定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2-12-23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合乎自然和道德的新的“理性宗教”,它与欧洲盛行的那种基于迷信的“神示宗教”完全不同。出于对法国专制制度和暴君统治的深恶痛绝,启蒙思想家们盛赞中国的法律和道德。孟德斯鸠认可中国的孝道“对父亲的这种尊敬,就要父亲以爱还报其子女,官吏要以爱还报其治下的老百姓”。由于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向往,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强烈的“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取向。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陈独秀等急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既是对西方文化的体认和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也是出于民族救亡的需要。他们把人民看作是“无知”、 “落后”的一群,自命为“先知先觉”者。启蒙思想家讨论了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制、法律,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人权原则和立法原则,法国百科全书派以《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作为工具,来宣传他们自己的理论并应用到一切知识对象上去。

——摘编自陈国清《论中、法“启蒙运动”的若干差异》


(1)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传统文化“为我所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