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这说明
A.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
B.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
C.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D.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2018-03-20更新 | 787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上涌现出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北大荒人》《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雷锋》等电影和舞台剧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这些作品
A.发挥了革命教育的功能B.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
C.是左倾错误影响的结果D.根植于丰富的艺术想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所示为21世纪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跃升情况。由此可知
21世纪以来“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量
时间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
亩产突破700公斤突破800公斤突破900公斤突破1000公斤
A.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球领先B.世界饥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跨国技术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D.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
4 .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B.新时期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C.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需要
D.高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5 .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报告中指出:“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这一方针
A.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有力贯彻
B.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
C.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D.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
2019-10-08更新 | 502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952年,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B.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C.为全民高等教育做准备D.适当平衡文理科系的发展
7 . 《大江大河》是2018年底热播的电视剧,剧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上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

家庭出身不好的宋运辉一直备受歧视,但是他把握着机会,在1978年高考中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升入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国企的技术员,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但也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迷失。他的姐夫雷东宝是小雷家大队的农民,复员后回村带领村民紧跟政策,实行土地承包,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最终绊倒在新事物脚下。个体户杨巡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当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剧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表明学术界力图摆脱唯物史观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学术现状
C.得益于新时期的文化指导方针D.导致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9 . 1953年8日,艾青在《文艺报》上发表的《谈中国画》一文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有许多人写信表示反对,然而来信却并未公开发表。时隔三年后,《文艺报》上突然出现了俞剑华等一组针对此文进行批判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正确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中国画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