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蚴蚴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这同一时期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山楂树之恋》发生在一段贫穷而怀着理想的时光里,被称为中国最纯净的爱情。女主人公静秋中学毕业,开始准备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让静秋的妈妈心急如焚……于是静秋妈提前退休,让静秋顶职。回顾历史,此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 . 1950年-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一时期的留学运动
A.全面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B.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内容主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D.导致中国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
5 . 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
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
6 . 下图是某人收藏的一份识字证书,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说明
A.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B.“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7 . 《简明中国教育史》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8 . 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从清末发端,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才迅速开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A.繁体字难识、难读、难写
B.新中国实行大众的文化教育
C.新中国成立后强调科学研究
D.完成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9 . 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0世纪80、90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0 .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B.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
C.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