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在他看来,人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法国大革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机器化大生产、分工的细化,更导致了人性分裂与艺术堕落。他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

——据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痛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梁启超、鲁迅也写下大量文章,希图借美育辟出一条改造国民的大路。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据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等

材料三   1950年,毛泽东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主张各种戏曲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1953年,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就历史研究工作方针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1956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晚期专制主义的揭露,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这使他意识到,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政治危机。19564月,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双百”方针。

——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适用对象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2 . 下表所示为1960~1963年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概况。这一变化
年份 19601963
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
校、农业中学和技工学校等
学校数量31 001所5 878所
在校生人数503.5万人83.78万人
教职工人数51.38万人18.19万人
普通中学学校数量21 805所19 599所


A.反映了中等教育的主导地位B.服务于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D.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2021-09-15更新 | 542次组卷 | 1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右边是《1974-1979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回城情况图》。1977年回城人数出现较大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1974-1979年知识青年下乡和回城的情况
A.改革开放B.恢复高考C.出国留学D.剩余劳动力转移
2021-08-2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4 . 据统计,1977年全国只有3所大学开设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2006年底,国设立法律系的高校已达603所,法学专业人数接近30万。这一变化说明
A.法律制度的建设臻于完善B.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C.科教兴国战略已深入人心D.法学成为教育中最热门学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小说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市井小说”“都市小说”“乡土小说”“乡情小说”等反映普通群众实际生活的小说代替了之前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这一变化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的需求B.体现传统道德回归及文学政治性的削弱
C.得益于新兴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D.是文学创作作为自我和社会更新的体现
6 .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数中占比曲线图。比值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发展工业的迫切要求
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淡化
7 . 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新。

——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中世纪时英国的教育深深烙上宗教的印记,天主教会控制着几乎一切有组织的教育。16世纪人们相信通过教育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从而得救,教育日益走向民众。19世纪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

——摘编自谢天冰《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国家复兴教育的举措。
8 .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综合理工农药师范其它
调整前51783051
调整后2110837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A.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院校
B.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C.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D.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17年我国已恢复高考四十年。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
录取率%4.86.128.724.65772.3

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
C.录取率持续大幅增加
D.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