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74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创立,其研究视角和会议组织长期为西欧国家主导。二战后,该会议中的亚非学者不断增多,举办地也开始更多倾向于非欧洲国家,并于1973年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些变化(     
A.得益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产生
C.反映了国际秩序的发展趋势D.加剧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3 .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诗经·大雅》(西周) 《墨子·兼爱》(战国初期) 《孟子·滕文公》(战国中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2024-06-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夏商时期,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郡县制”在各国的推行,乡里行政组织渐成雏形,成为基层组织。汉承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还于每十里处设亭,是专门从事“求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另设游徼,掌捕盗贼。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明代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凡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为甲,设甲首一人。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经验》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出现变化,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C.隋唐统治者推崇佛教D.佛教在中国传播受挫
2023-11-25更新 | 84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王权演变趋势图

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渐成为雅典公民生活的准则。在伯里克利时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

——摘编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王权演变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王权变化的社会环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雅典古代民主对美国现代民主的影响。
2024-05-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四川成都·三模
名校
7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自由化趋于停顿,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导、区域化壁垒加强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废除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停滞
2024-04-23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历史上农业经历了大约三次革命,约10000年前左右,原始农业产生,人类逐步过渡到定居半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这场革命被称为新石器革命。这次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西亚、东亚(含南亚)、中南美洲(如下图所示)。之后人类经历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演变,耕种方式也由刀耕到锄耕再到犁耕的演变。约在公元前1400年前开始,因铁器材料的使用及动物的驯养,人类可以进行铁犁牛耕式的农业。在中国,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时代到来。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二   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54年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4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编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例举图中A、B、C三处培育的农作物各一例。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农业发展演变的特点,指出原始农业产生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意义。
2024-02-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历史试题
9 . 下列是1950--1990年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这反映出联邦德国(     
A.农业呈现衰退趋势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产业结构发展畸形D.人口老龄影响就业
10 .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秩序的稳定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调整D.家庭观念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