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有人评论当代中国的一位科学家说:一个土生土长的科技工作者,自命于时代,自立于浮风,矢志于令人类远离饥饿;他以一粒种子改革世界,为人类铺垫了安稳的基石。该评论
A.反映了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
B.告诫了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地低调
C.阐明了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地位
D.颂扬了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2 .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
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2018-12-19更新 | 530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曾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据此可知这个决定是
A.实行改革开放B.推行“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推行扫盲教育
4 .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 . “倒计时,‘读秒到零,起爆!’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换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竖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令人恐怖的美丽!”材料记载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
C.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6 . 1951年,发生了关于戏剧发展的争论。有人主张全部继承京剧,有人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还有人就京剧和地方戏谁为主的问题进行了争论。对此,毛泽东提出
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百家争鸣,自由发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文艺为人民服务”
8 . 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有校园标语(口号)出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
A.“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B.“向科学进军”
C.“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 . 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10 .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情问题。这集中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A.基础相当薄弱
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政治导向
D.发展急于求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