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1956年,老舍的《茶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等优秀文学作品相继发表,文学创作初步打破了题材和主题的禁区,题材范围扩大,体裁风格多样,涌现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1957年1月,全国60多个专业歌剧团体在北京举行音乐舞留会演,20多天演出的节日有360多个,这一现象
A.是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成果
B.体现了毛泽东“百家争鸣”的方针
C.说明了当时“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的盛行
D.受到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正确方针的推动
2 . 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196812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摘编自人民网《1968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并分析时人嘲笑孔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教育方面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020-11-2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文学创作上除了工农兵题材作为主流之外,还出现了突破概念化的边缘性文学,如李国文的《改造》、宗璞的《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这些边缘性文学作品产生的主要原因
A.经济建设巨大成就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百花齐放方针的推行D.三大改造的巨大成功
4 . 如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街道宣传画《半农半读》。这一作品
A.推动了农村教育体制的变革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绘风格
C.助推了“大跃进”的社会风气D.说明识青年赴农村建设主力
5 .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新中国
A.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文化工作报酬优渥
C.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D.建设人才资源充足
2020-09-06更新 | 1224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新津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放弃了苏联式的“凯洛大教育学”,开始了“中国化”教育学的尝试。改革开放后,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这一过程反映出
A.教育政策逐渐与国际相接轨B.教育方针为民众喜好所左右
C.教育事业受到社会环境影响D.教育领域逐渐实现了现代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批评“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D.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2020-08-29更新 | 425次组卷 | 5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6年4月,改编后的《十五贯》进京演出,一个多月公演47场,观众达7万人次,轰动全国。4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观看演出,大为赞赏并作了三点指示:“第一,祝贺《十五贯》的改编和演出都非常成功;第二,要推广,凡适合演出的,都可以根据各剧种的特点演出……”19日,周恩来也观看了演出并鼓励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组。”上述文字材料主要明了
①新中国“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   ②艺术作品需坚持艺术性和人民性
③艺术作品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   ④领导人的喜好影响艺术作品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的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于2009年出版了《中国大趋势》一书,近年来在中国各界引起热评。作者根据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归纳为“中国现代化社会八大支柱”的“中国模式”。具体如下:

1.解放思想:这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支柱。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力量平衡。

3.“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允许多样化的存在,为中国生存与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4.“摸着石头过河”:冒着一定风险通过反复尝试探索未来道路,“实事求是”,从实践中学习。这就是邓小平的格言。

5.艺术与学术的萌动:中国当今精神文明得以加强的表现。

6.融入世界: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活动。

7.自由与公平: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良好的借鉴。

8.从奥运金牌到若贝尔奖:正是中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的预演。


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评析材料内容。(要求:1.对约翰▪奈斯比特的“八大支柱”以史实加以概括论证。2.请你对约翰▪奈斯比特“八大支柱”之外的缺失进行增补,并加以说明。)
2020-05-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出版图书中除英、法、日等大语种外,还有越南、老挝等小语种,更有一些“世人罕闻”的非洲部族语,如僧加罗语、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等。外研社的发展反映了
A.中国的外语教育已经处于世界先进的行列
B.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C.外语人才基本满足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中国人走向世界、寻求发展的渴望与尝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