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的排斥;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国家政策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D.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2022-01-09更新 | 295次组卷 | 4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21年9月,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保障三位航天员安全“回家”,我国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着陆场区部署了三位一体的常急兼备搜救力量体系,构建了200多种应急预案,组织了两次直升机分队空中通信联调及空地协同搜教训练。材料说明我国
A.通过航天实验提高了通信技术B.成功实现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
C.以强大的国力保障了航天探索D.已掌握了探索月球的技术基础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于敏,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9年,在成都主办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于敏临危受命,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到氢弹理论研究。此时新中国的氢弹研究“一篇空白”,在1965年于敏找到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根据国家需要,于敏相继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1986年起草《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将我国核试验推进到实验室模拟水平,真正稳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19年,于敏获“共和国勋章”称号。

——摘编自《于敏:献身于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核事业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敏取得成功的原因。
4 . 如图是196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编并出版的《文字改革》第12期面。文字改革在当时有利于
A.普及九年义务教育B.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C.促进书法艺术发展D.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2021-12-31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79——1989年,我国扫盲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过去的“语录班”“喊口号”现象消失了,各种形式的“技术学习班"大量涌现,与思政教育一样倍受欢迎,扫盲形式更现代化,扫盲甚至被纳入了宪法等。这些“变化"反映出扫盲工作
A.忽视了公民的道德教育B.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
C.体现了“开门”办学方针D.培养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用型人才
6 .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日本确立“科学技术立国”战略、欧共体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前苏联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等。1986年,邓小平根据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亲自批准启动了“863”计划,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主题项目作为研究发展目标。这表明,“863”计划启动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的推动B.高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
C.冷战对抗加剧D.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7 . 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名为《帮助妈妈学文化》。该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A.女性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B.重视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
C.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D.教育模式借鉴了宗法传统
8 . 1951年,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工农干部学校、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纳入学校系统中;教育部提出高小、初中毕业生除升学、就业外,尽可能进入各类艺徒学校、技术学校。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使教育
A.服务于生产建设需要B.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C.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D.实现工农群众全覆盖
9 . 下面是近几年我国的科技成就。表格信息反映出
时间成就说明
2016年8月“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世界首颗量子卫星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这是其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2017年6月“复兴号”列车中国高铁技术世界先。至2019年底.高铁通车里程世界第一
2019年6月工信部向四大运营商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5G技术已走到世界前列,但在相关的5G技术领域还有不小差距,如高端芯片等

A.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全面领先B.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发展
C.科技发展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D.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隆平,1930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他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袁隆平不怕辛苦、淡泊名利,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自主创新之路。袁隆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学人才,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编自周勉、袁汝婷《一颗稻谷里的爱国情怀——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体现的科学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