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7 道试题
1 .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注重教育的作用。
(1)被后人尊称为“至圣”的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
(2)汉武帝时,兴办的官立最高学府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3)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哪部著作?该著作中提出了怎样的教育主张?
(4)“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一大批白话作品开始进入语文教材,并逐渐构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语文教材所渗透的主流政治思想是什么?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到“……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试举两例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
2016-02-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泗阳县桃州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面看来,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材料二 大致了解了上下三千年来教育的概况和“考试”取士的情形,无论我们的先圣先贤、诸子百家的名言,关于教育与学问的教诫,作过如何庄严神圣的定论,但教育的理想与一般社会对教育的“暗盘”思想,毕竟存在一段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古代轻视工商业的观念之下,当然就会产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看法了!……读书读到后来,所有经、史、子、集,也成剩余的物质,只有“八股”的制义文章,才是生活的宝典。
材料三 (如今)知识的普及,使得一切学问的真正精神垮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的精义所在,几乎是完全陷入贫病不堪救药的境地。不但如此,我们……虽然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换旧更新,可是我们教育的“暗盘”思想,依然落在二千多年来的一贯观念之中,只不过把以往“读书作官”、“光耀门楣”的思想,稍微变了一点方向,转向于求学就可以赚钱发财的观念而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道家思想文化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上各有何不同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的“‘考试’取士”是指什么?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3)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当时的教育与古代教育本质的认识。作者的理想教育是什么?
2016-01-28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海南海口市海口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A.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D.提出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
4 .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的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是,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北宋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四       下列分别是“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作出哪些努力?
2015-03-13更新 | 3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
5 .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宋·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所,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主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言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梁启超《新民说》(1902-1906)
材料三 “五讲四美”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干部一定要在这个活动中做全国人民的表率。
——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1982年2月18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1)材料一反映的理想人格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强文化建设的两个文件在内容上明显不同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
2013-12-10更新 | 7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有教无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当仁不让于师。”

(1)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
材料二   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480
4635
303(含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世界各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中期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
年 份国家成 果
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9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1970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苏联第一个空间站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②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处于领先世界状态
③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奋起直追
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