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的96%,骤减到1962年的42.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
2019-03-22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省级联考】云南省2019届高三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019-01-30更新 | 2714次组卷 | 47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2019-01-30更新 | 4658次组卷 | 63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3月份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9-01-30更新 | 5151次组卷 | 64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竹枝词或民谣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珍贵资料,从侧面反映了时代变迁。下列竹枝词或民谣描绘的相关信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高考升学恢复了,弟兄姊妹齐登名
②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③万众争观入城式,红旗漫卷九门开
④小小手机掌中拿,隔山隔水能通话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
B.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
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
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2018-04-12更新 | 102次组卷 | 18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2018届高三三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9 . 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0 . 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即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②学者于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
③实施过程历经曲折
④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