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国以来的代表性文艺作品表



该表能够反映我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文艺作品的变化,选择其中一个时期指出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020-08-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6届高三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根据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单位:年



由上图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在计算机研发过程中推出同类型机器的时间。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特别是1648年宗教战争的结束,西欧社会涌现了一大批诸如达·芬奇、哥白尼、培根、开普勒、伽利略、哈维、牛顿等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自然科学的兴起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和一批新型中等学校的创办。同时,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如拉伯雷、培根、弥尔顿、配第、夸美纽斯、康帕内拉、安德里亚、洛克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积极倡导科学教育,要求学校扩充实用知识,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这种思想无疑反映了近代西方教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易红郡《近代早期西方教育演进的逻辑》

材料二   1982年颁布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首次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写入执政党的大会决议,这标志着“教育现代化”被正式提出。1983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提出将教育现代化推升至新高度。《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系统地闽明了改革的两大主题,即管理体制变革与教育结构调整,这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体制和结构层面的支撑。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加大教育的开放力度、要敢于创新”,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总体谋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开宗明义地规划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流大学的建设并且吹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号角。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其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有力抓手。

——摘编自张伊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现代化:演进、特征与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世纪西方科学教育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其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教育的演进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西教育发展进程对当代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2-05-2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高三仿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特别是1648年宗教战争的结束,西欧社会涌现了一大批诸如达·芬奇,哥白尼、培根、开普勒,伽利略、哈维、牛顿等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自然科学的兴起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和一批新型中等学校的创办。同时,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如拉伯雷、培根、弥尔顿、配第、夸美纽斯,康帕内拉、安德里亚、洛克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积极倡导科学教育,要求学校扩充实用知识,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这种思想无疑反映了近代西方教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材料二   1982年颁布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首次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写入执政党的大会决议,这标志着“教育现代化”被正式提出。1983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提出将教育现代化推升至新高度。《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系统地阐明了改革的两大主题,即管理体制变革与教育结构调整,这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体制和结构层面的支撑。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加大教育的开放力度、要敢于创新”,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总体谋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开宗明义地规划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流大学的建设并且吹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号角。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其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有力抓手。

——据曲铁华《新编中国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世纪西方科学教育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其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教育的演进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民间继承先秦传统.重新开办私学,并使之逐渐兴盛起来,当时有一些大师收徒传授经典,学生人数众多。为汉代官学教育提供了重要补充。汉武帝时期,在私学从事教学的儒学大师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品行出众,对忠君、孝亲、仁爱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身体力行,被誉为道德彬彬。在地方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儒家道德示范的楷模。汉代私学的教学内容重视社会礼仪规范传授,方法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儒家伦理道德。私学的学习会成为选官任职的重要基础,因此有条件的家庭给孩子提供教育资源,为将来“学而优则仕”奠定基础。

——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

材料二   1982年颁布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首次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写入执政党的大会决议,这标志着“教育现代化”被正式提出。1983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提出将教育现代化推升至新高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革命》系统地阐明了改革的两大主题,即管理体制变革与教育结构调整,这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体制和结构层面的支撑。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加大教育的开放力度,要敢于创新”,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总体谋划。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城行动计划》开宋明义地规划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流大学的建设并且吹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话的号角。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其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有力抓手。

——摘编自张伊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现代化:演进、特征与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私学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教育的演进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022-05-21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仅为108.4万,而1999年招生人数达159.7万,较上年增长47.3%。在1999年至2005年间,高等教育每年扩招速度在20%以上。到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这说明高等教育
A.'扩大了办学的自主权B.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的举措
C.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022-03-17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意在关上其他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大门。对此,中国政府指出: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一个愚弄世界人民的大骗局。可见,该条约的签订
A.暴露了美、英、苏垄断核优势的意图
B.有效地防止了核武器的扩散
C.有利于中国研究和发展核能技术
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022-06-21更新 | 439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初沿用明朝学制。1725年,雍正帝在中央最主要以培养官僚后备人才为目标的官学国子监设管理监事大臣,直接向皇帝负责,且还招收部分留学生。乾隆年间,增加了一些实学教学内容,如水利、算法等。鸦片战争爆发后,有识之士掀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革新运动,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一次次变迁。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建立了京师同文馆,并开设了英文、算学、化学、物理学、医学等学馆;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该学制分作三段七级,全面引进西学中的自然科学,教学上打破了封建教育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解、运用和实践。1905 年,清政府废国子监,设学部; 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府州县设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摘编自胡庆华《清朝学校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普及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与此同时,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目前,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正在积极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并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全国朝着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趋势和方向高歌猛进。

——摘编自王慧 、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导致该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2022-04-2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4月)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提出要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1953年,政务院下发通知,提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生产劳动。次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从思想上鼓励毕业的中小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195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指出必须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生产力普遍落后的情况,教育部又颁布了在小学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进行农业常识教学的通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观点和习惯,方便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摆脱了原来把劳动仅仅理解为工农业生产劳动的思维定势。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021-04-11更新 | 28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