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文化凝练历史,历史承载文化,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大胆的将逻辑运用于人情世故。这些哲学家被称为“诡辩派”,以教育年轻人参与公共生活为己任。在像雅典这样的民主城邦里,他们教授学生公共演讲辩论之术。诡辩派人士认为,真理无关紧要,因为词语就是说服别人的工具而已。政治家口中的真理、正义和其他道德标准不过就是为了达到一己目的,取悦老百姓的工具。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文明启示录》

材料二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中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是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的,并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材料三   人们常说“艺术大众化”,但再也没有像“摇滚乐”那么真正大众化的艺术了。摇与滚的音乐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迅速传遍欧美,渐渐风靡全球,博得全世界年轻人的欢心……50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有力地推动了电子音乐的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开始借助电子音响设备创作与演奏音乐……在西方流行过的各种音乐仍然存在,还不断出现种种新型的音乐。

——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诡辩派”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概述其兴起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使贵族社会“重整旗鼓”的历史事件。19世纪中期,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请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音乐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文化发展的规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爱伦堡发表了小说《解冻》第一部。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茹拉甫辽夫是苏联某工厂的厂长,他思想保守,没有人情味。为追求生产指标,他将工人盖宿舍的钱用来造车间,却最终因工棚倒塌造成死亡事故而被撒职。该作品一改斯大林时代粉饰歌颂的文学风格,将苏联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并以“冰河”解冻为结尾影射个人崇拜的冬日已去,思想解放的春天已经到来。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催生了一大批类似的作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解冻文学”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解冻文学”走向低潮。

——摘编自李华《赫鲁晓夫与苏联“解冻文学”潮流》等

材料二   1978年初卢新华发表了短篇小说《伤痕》。故事描写了一位年轻的红卫兵王晓华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坚决同自己的“叛徒”母亲断绝关系。九年后,当母亲的冤案平反,觉醒的王晓华去看望母亲,母亲却在几个小时前离开了人世。小说从侧面揭示了文革十年活劫在人们心灵刻下的难以弥合的伤痕,因此一发表就引起了共鸣。后来人们把70年代来80年代初要求清除文革恶果,并进一步探讨其历史根源的文学称为“伤痕文学”。此后,中国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杨民《“解冻文学”与“伤痕文学”前后的中苏文艺政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解冻文学”潮流出现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解冻文学”与中国“伤痕文学”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形成原因。
2021-04-22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下列文学作品与此风格相似的
A.《人间喜剧》B.《巴黎圣母院》C.《老人与海》D.《等待戈多》
4 . 右图为法国画家雷诺阿于1874—1876年创作的油画《读书的女子》。画面中耀眼的光线斜射过来,在女主人头上洒了一层赤金,红棕色的发髻和白皙的面颊朦胧得失去了轮廓,而她娇艳的樱唇则越发醒目,背景的幽蓝平衡了色彩,更增添几分优雅。据此可知,该画派(     )

   

A.忠实子对内心感受的描绘B.狂热地追求理想世界
C.热衷于描摹光和色的变化D.追求画面的严整和谐
2023-09-08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马拉之死》是反映法国大革命激进政治家马拉遇害的名画。图中马拉被塑造成耶稣受难形象,人间正义的化身。19 世纪中期,法国另一幅名作《刺死马拉后的科黛》,却将女刺客科黛描绘成正气凛然的英雄,而马拉被退到背景一旁,几乎不为人注意。这视角转换 (     
A.展现了绘画技法的创新B.折射对理性狂热的反思
C.还原了历史事物的真相D.昭示了法国政治的倒退
6 . 1850年的画作《播种者》,描绘了一个农民踏着步子,用左手播撒种子,很是专注。深色帽子与背景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运动中的人物和倾斜的地平线,让人觉得画中人物马上就要走出画面,极具动感和韵律。该画作(     
A.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B.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
C.凸显了印象主义的风格D.是对情感世界的深刻发掘
7 . 《马拉之死》是反映法国大革命激进政治家马拉遇害的名画。图中马拉被塑造成耶稣受难形象,人间正义的化身。19世纪中期,法国另一幅名作《刺死马拉后的科黛》,却将女刺客科黛描绘成正气凛然的英雄,而马拉被退到背景一旁,几乎不为人注意。这视角转换(     
            
大卫:《马拉之死》(1793年)     波德里:《刺死马拉后的科黛》(1861年)
A.展现了绘画技法的创新B.折射对理性狂热的反思
C.还原了历史事物的真相D.昭示了法国政治的倒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黑格尔(1770-1831)曾经这样评价某种文学流派:“其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该文学流派出现的背景之一是(       
A.人们对“理性王国”失望B.工业革命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C.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D.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伤害
2022-04-24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2届高考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85年,德国小说家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引起轰动。作者以18世纪的法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奇幻的故事,主人公不断作恶只是为了制作梦寐以求的香水,以实现其艺术理想。该小说
A.凸显了对于真理的执著追求B.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行径
C.回归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D.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特征
2022-04-02更新 | 27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地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32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出版小说《美丽新世界》,小说的背景设定在遥远的未来(公元2532年)。赫胥黎描述的未来世界科技十分发达,但却是一个绝望的世界。人类在机械的社会里失去了人性,在物质的牢笼里成为行尸走肉般的存在。这一类小说
A.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B.对现代科技发展表示担忧
C.表现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D.善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